教材的专业化解读,是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关键要素,是教师日常研究的基础。任何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逻辑的展开,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学习规律的了解。只有准确、深入理解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数学教育。
教学现场,展教研组研究本色
1、动手操作,促学生主动生长
第一节由何玲洁老师执教《认识100以内的数》,何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多样情景,促课堂生动鲜活
第二节课由孔钰燕老师执教《认识东南西北》,孔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旧知引入新知,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3.微型讲座,促教师群体思考
本次活动,一年级数学教研组和大家交流了在研究中的所思所得。王洁老师从缘起追溯—教材对比思考—教学实践—研究反思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在研究《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的思考。一数教研组尤其反思到:在备课的过程中,以往过度依赖于教师教学用书上面的注解,对教材的理解变为狭隘地理解一个教学环节如何处理,一道题目如何设计安排,对教材缺失 “全局意识”, 从而在教学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现场评课,向思维更深处回溯
课后,两位执教老师对备课磨课进行了分享,数学老师们也分别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精彩的评析,在这种互动中去思考、去发现生长点,从而有助于课的重建。
最后, 陈校长基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和评课反思,提出新教师成长,是一个历练的过程,作为新教师,老师首先要会上课,此外,要会思考,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对教材的专业化解读,恰恰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最佳路径。对教材的解读,既要读懂教材的编排逻辑,还要读懂教材中大、小卡通的对话,读懂教材外,还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
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家提升,龙小数学组的每一位数学老师,在思辨中,让思维生成新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的自我观照。教学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相信,龙小数学组的每一位老师,将会在教学之路上执着前行。
(撰稿、摄影:赵莹莹 审核:荆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