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诗意二小>>二小快讯>>文章内容
小记者系列活动63: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学习秋白精神
发布时间:2019-07-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彩芬

  今天是7月1日,正值建党98周年,龙虎塘实验小学的五(10)阳光中队的少先队员们走进常州瞿秋白纪念馆,共同庆祝党的生日,开启红色之旅。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少先队员们在章老师、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一睹秋白俊秀的风采和挺拔的风骨。

  求学苦读的瞿秋白

  瞿秋白于1899年在常州出生,少年时靠叔祖父瞿庚甫和姑母的接机渡日,生活穷困潦倒。小时候的秋白聪颖好学,只读了四年半私塾就跳级考入省立常州府中学堂。在中学读书时,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初步形成了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后来因交不起学费,秋白在毕业前一个月停了学。1917年公费考入俄文专修馆,期间俄文写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看着“少年苦读觅渡”展厅上的这些记载,家长们感慨,现在的孩子生活无忧无虑,有空带孩子们来名人故居看看,感受一下先烈们的精神,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促进,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革命家瞿秋白

  从瞿秋白参加五四青年运动开始,他的革命生涯就开始了,之后写出了很多醒世救国的文章。1921年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参加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中共四大、中共五大,起草党纲,批判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队员们观看了瞿秋白主持的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代替陈独秀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当时他只有二十八岁。1934年,瞿秋白离开上海,来到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就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委。1935年,瞿秋白在秘密转移中,被国民党俘虏,1936年在福建长汀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讲解员阿姨一边介绍着瞿秋白光辉的革命路程,一边希望少先队员们牢记历史,有理想,有当担,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文学家瞿秋白

  瞿秋白是一个文弱书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和奋斗了36年,为后人留下了500万字的著作和译作。1920年赴苏俄考察,写下了16万字的通讯报道和报告文学,向中国人民报道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的真情。翻译了高尔基的《海燕》等多部苏俄的文学作品。主编党刊《新青年》、党报《热血日报》。后又成为“左联”领导,创作了《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运动》《国民革命中之农民问题》《瞿秋白论文集》等具有革命开拓思想的文艺论著。1932年和鲁迅结识,两人共同进行文学创作,推动左翼文化沿着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发展。“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用这副明联表达了两人的友谊。讲解员阿姨告诉队员们,瞿秋白用笔名就有一百多个,他之所以能这样,不仅由于他有文学天才,主要是由于他的超乎寻常的辛勤的劳动。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不断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勤于笔耕,在暑期多习作,写出一篇篇有思想、有见识的文章。队员们不断点头,也要成为一名小小文学家。

  之后队员们还参观了瞿秋白故居,大家目睹了秋白弟妹们合住的房间、秋白的卧室兼书房,少年秋白常常在这里和羊牧之、张太雷等学友温习功课,议论时事。还有秋白父母的卧室,秋白母亲就在这里服毒自杀,后因无钱安葬,灵柩也存放在这里多年。此外,客厅、厨房、天井等,也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少年瞿秋白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几年的贫穷落泊的生活的。

  这次活动,队员们了解了瞿秋白从艰苦的童年到轰轰烈烈投身革命事业,最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迫害的人生历程。相信少先队员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发扬秋白精神,努力学习,不断要求进步,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文、图:章宏恒;审核:徐文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新苑五路8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