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常州吟诵在小学古诗课堂中绽放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费菊媛 邮编:213123
摘要:
“常州吟诵”作为国家非遗之一,必然有着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面对即将消失的艺术,我们把它与古诗教学相结合,通过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吟诵古诗三个步骤,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了解平仄,体会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最后才通过“常州吟诵”这一独特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在现实教学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传承中创新。
关键词:
古诗 “常州吟诵” 传承
吟诵是中国传统诗词歌赋特有的一种诵读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是中国式的读书法。而“常州吟诵”是采用常州方言进行的吟诵,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这种吟诵介于唱和读之间,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既体现了一种文学美,更包含着独特的音韵美。
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靠几本书,几个光碟。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赵鲁刚曾经说过:“传承就是要口口相传。”“其实非遗就是我们民族的基因,如果这个东西没有了,怎么还称其为中华民族呢?”这让我们更加坚定:让“常州吟诵”在小学古诗教学的课堂中绽放。
一、 多种朗读帮助断句通文
朗读是理解古诗的前提,更是吟诵的基础,因此朗读也显得尤为重要,字音的读准、节奏的把握、平仄的分清,让常州方言有效介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古音。
1、 读准字音
任何文本,拿到手的第一步肯定是要能读准确。古诗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精炼的,它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初读时,对于现在的学生大都会觉得生疏,甚至有些曾经学过的字放在这里就会不认识了,因为没见过这样的词语,古诗文中也有许多多音字需要正音。
如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昼出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耘”“耕”其实都认识,如果把耕耘放在一起,学生能很快读准,但是只要一分开,有些学生就不能确定它们的读音了,因为学生根据词语联想记忆较多,而在诗的重新组合中,这些曾经学过的生字会再次回生。再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挑”究竟要读什么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语境选择准确读音。
然而,对于“常州吟诵”,我们一定要加入吴方言的渗透。吴语婉转清扬,温柔糯软,如同浸润在江南水乡的和风细雨里。常州话很好地保留了吴方言的特色,“醉里吴音相媚好”每每读到这首词,都会让我们为身处此地而骄傲。用常州话朗读诗词,韵味也别样呢!
我们要指导学生们大声地朗读,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
2、 读出节奏
节奏,是指语言、歌咏和器乐演奏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小学所教的大部分是绝句,它的节奏大多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五言绝句是“二二一式”,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或是“二三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七字句是“二二二一式”,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或是“二二三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然词就长短不一,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等,一般说来,三字句是“二一式”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四字句是“二二式”,六字句是“二二二式”。
在低年级,我们可以用多种节奏尝试朗读,让他们从不同的节奏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节奏反复朗读,这样对后面的吟诵是很有帮助的,只有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才能吟好。当然这种反复有节奏的朗读也避免的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枯燥,变成有趣的活动。我们还可以加上各种击掌打节拍,加上身体的动作,低年级的孩子更喜欢。因为他们本身说话时就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3、 读出平仄
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古人根据字音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入声更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何为押韵,也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一般绝句是一、二、四行押韵,也有首行不押韵的。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和谐之美。韵是平声就是平声韵,是仄声就是仄声韵,而小学所学的古诗大都是平声韵,在朗读到押韵一句时,可适当延长语音,比一般的平声更长一些来增强朗读语气。
其次分清平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汉语拼音的“四声”,即“妈麻马骂”,我们一般把一二声归为平声,三四声归为仄声。所谓“平”,就是声调延长而高扬,我们读得时候可以有意地把音拉长。所谓“仄”就是声调倾侧短促,可以学习薛瑞萍老师加入手势,引导学生分清平长仄短的朗读,老师用稍作夸张的语调和手势示范,学生很快就能接受。但现在的汉语拼音和古音还是有一些不匹配的地方,如入声字,这种字的发音比第四声更加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他完全不存在。如“竹、白、一、七、学、博、菊、插、织”等字,都是入声,可是在现在汉语拼音中它们却不是第三声或第四声,那么如何让学生辨别呢?此时,常州方言将起到很好的辨别作用。常州方言属于吴方言,保留了这种入声字音,它们的发音短促而有力。只要会说常州话,就能分辨清楚入声字。
古诗中的平仄是交替出现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别是每行的二、四、六字特别分明,要么平仄平,要么仄平仄,而且第一行和第二行相对,第二行和第三行相同。有时候分不清平仄,这种规律性也能帮助学生分辨。
二、 品味理解感受诗词之美
吟诵也要品味语言美,也需要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推敲揣摩,更需要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中人,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仅有的几十个汉字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形成有效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1、 解诗题,激兴趣
诗题是古诗的眼睛。有的诗题浓缩文章的内蕴,使读者萌生先睹为快的欲望。如《游园不值》,看题目,就想了解“不值”的经过。有的诗题就如叙事般交代时间、人物、事件。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题中非常清楚地交代了时间是早上,地点是走出净慈寺,事件是送林子方。有的诗题什么也没说,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如《春日偶成》,就让人一定要去诗中看看“成”了什么。
无论诗怎样的诗题,都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到古诗中一探究竟!
2、 明诗意,会意境
古人写诗是十分注意锤炼词句的。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在学生们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后,组织学生咬文嚼字地研读,细细品味,慢慢品赏,感悟古诗的意境。
如王安石的《元日》中,在学生理解了“屠苏”“曈曈日”“桃符”后很快能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可是我们可以抓住“换”字让学生再读古诗,找出元日这一天究竟有哪些“换”了?学生把古诗和图像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旧年换新年,冬风换春风,旧符换新桃,连太阳光都换成了新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知背景,悟诗情
对古诗词内涵的全面理解,需要借助很多元素,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历史背景。因此,我们必须还原古诗词创作的原有历史背景,那是作者迸发出写作思维的灵感寄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感情基调,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是苏轼在杭州任职通判的第二年所写。此前三年,他在京都直吏馆。当时皇帝启用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不太赞同,写了长达九千字的《上神宗皇帝书》,可是他人微言轻,压根没有掀起波澜,因为当时王安石已经是宰相了。他一再上书,却惹到了王安石的随从,说他贩卖私盐,幸好后来澄清了,也就没有问罪。可见苏轼在政治上和王安石是背道而驰的。在杭州他登望湖楼观景,醉中作诗。其实,他是不太能喝酒的,对于酒,欲爱不能,所以他很羡慕那些能饮者的醉态,渴望如李白一般斗酒百篇,我猜想才有了题目中的“醉书”一说,这组诗一共五首,这首是写雨景,其实也是暗喻了政治风云,王安石的地位没法撼动,皇帝又不听劝,咱惹不起还是躲得起的,诗中苏轼的乐观幽默显而易见。当然,他也在传递着人生信息:人要经得起风风雨雨的考验。我想学生在了解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后,他们的朗读与感悟肯定与之前只了解古诗含义时完全不一样,更上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吟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抒发情感自然带调吟诵
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由此看出,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是鉴赏诗歌的最大特点。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1、 传承
千年以来,吟诵在学堂里和文人之间代代相传。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常州方言更是逐渐淡出课堂,吟诵也淡出我们的记忆,“常州吟诵”这一非遗几乎濒临失传。多年前,秦德祥老师曾多次亲临学校,口口相传于我们。起初,学生笑着说这是什么怪调子?难听。而后,在一次次的活动中,真正领悟“常州吟诵”的宝贵,传承势在必行,孩子吟诵着,笑了,这是一种带着成就感的、发自内心的笑。
我们从一般的绝句入手,根据平仄分为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每一种都有相对固定的调子,如果会了一首五言或七言,可以以此类推吟诵内容不同但平仄同类的古诗。“常州吟诵”在此沿用之前所讲的朗读规则:“平长仄短,入声更短。”在音高上讲究“平低仄高”,音调上讲究 “平直仄曲”。
在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之后,注重引导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学生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享受吟诵的音韵美。
没有心灵的沉静就不会有诗歌的诞生,没有心灵的吟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古诗教学,让传统吟诵在课堂生根发芽、开花长叶,地方文化的传承不再是一句空话。
2、并存
鉴于现在我们班上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或是在此买房的新市民孩子,他们对常州话一知半解或是压根听不懂,于是我把吟诵分为普通话和常州话两种,让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即使不会常州话,但可以用“常州吟诵”的调子,这何尝不也是一种传承?
《诗?大序》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境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确,看学生吟诵到兴奋之处,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吟诵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即使部分学生不会常州话,但他们依然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3、创新
“常州吟诵”我们只是在前人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挪用,至于更深入的研究似乎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然而学生是具有创造力的,我们在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吟诵的同时,加入音乐的元素,结合谷建芬老师的唐诗新唱,让学生自己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吟唱,这是一种新的方式,充分表达了古诗特有的音韵美;我们也把“常州吟诵”的手舞足蹈和专业舞蹈相结合,并借鉴手语的独特表达方式,在吟诵的同时通过形体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抒发感情,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解、积累内化;我们还把“常州吟诵”和戏曲相结合,利用中国戏曲的五音体系,婉转的唱调,甚至紧拉慢唱的手法来展示古诗的内涵,这是多种传承的结合。
“吟诵”不单指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读,它是一种欣赏方法,通过吟诵的方式来欣赏感悟中华传统诗文的声韵涵义;它还是一种学习方法,借助吟诵来探究古诗文是如何遣词造句,从而简洁生动地表现除了圣人先贤们的精神真谛、感性心得;它更是一种创作方法,吟诵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可以是用声音来再现,也可以是用文字来表现。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常州吟诵”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外的活动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中,将小学古诗教学与“常州吟诵”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吟诵的精髓,感受“常州吟诵”的魅力,让地方文化一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 秦德祥,2010.11,《“绝学”探微——吟诵文集》
附页:
作者姓名:费菊媛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职务:教师
职称:小中高
通讯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龙虎大街1号)
电话号码:1811578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