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责任督学>>督导动态>>文章内容
责任督学讲座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新教师培训讲座稿
发布时间:2018-10-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 妃


龙虎塘实验小学责任督学   张燕萍 陈玉章

祝贺大家考取新北区教师岗位和龙虎塘实验小学的代课老师岗位,有人已经在学校工作过几年,有的初为人师,你如何看待这份工作?是谋生的手段?是实现了你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喜欢孩子们纯真简单的世界?是适合发挥自己的特长?是想要稳定规律的生活?是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尊重?是喜欢挑战高危职业?还是享受更多的成就感?你如何看待即将面对的学生?是调皮捣蛋,要准备与他们斗智斗勇?是充满灵性,要在他们身上学到智慧和真诚?是聪明可爱,要学习和他们做朋友?是希望保持距离,只是陪伴他们?是觉得学生还小,需要我们多多照顾?是了解学生有差异,要我们包容接纳?是学生有潜力,要我们尊重信任?是希望自己有能力以学生想要的方式做教师?还是攒足了劲让学生都听咱的话?

我作为龙虎塘实验小学的责任督学,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是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如何做听话的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了解学生。

在座的新老师,随着年级增高,学生独立探索的范围不断扩大,每个成长阶段最重要的都是满足这一阶段的心理需要,而不只是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1、获得学业成就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取决于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成就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恰当的、适合他现有水平的要求,可以让学生不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全书的序论中讲过:“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他活动的结果。”这就是“成就感”。学生因自己的活动作品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会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孩子还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独自分析自己的学习形势,估量自己的成败得失,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2、越来越重视同伴交往。小学低年级是孩子拓展社会支持系统的关键时期,父母、老师要尊重孩子的边界,及时与孩子的生活保持距离,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在父母、老师以外的人身上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减少“过度防御”,为将来独自生存打好基础。他们需要空间拓展自己的平行人际关系,男孩崇尚力量、会玩、有主意,女孩崇尚学习好、对我好、会照顾人、能一起聊天。

3、独立探索的范围扩大。七岁、八岁狗也嫌,他热衷与探索与成人的关系、探索不可见的世界,需要我们给他们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由,他们就可以持续保持探索的热情。

二、几类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的特点:

控制型教师把学生当做自我展示的道具,牢牢掌控着每一个环节的进程,认真地走教案程序,评价多,绝对化倾向明显,忽视课堂生成的部分。学生努力追随教师的思路,看着教师的脸色发言,压抑着自己的灵性来配合教师;课堂上基本只有教师一个人的声音。

焦虑型教师刻板僵硬,因不信任学生而讲解太多,语言啰嗦,担心完不成进度而催促学生,每个活动步骤都显得迫不及待,匆匆忙忙地走过场。学生常常表现得茫然无措,走神现象多;难以沟通。

警察型教师总盯着学生的所谓问题不放,习惯于负面解读孩子的行为,工作的主要职责是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学生斗智斗勇,学生中坏蛋越来越多,撒谎、对抗、阳奉阴违、斗智斗勇,培养孩子们的反侦察能力。经常会导致学生群体与教师的敌对。师生沟通基本无效,不谈还好,一谈就传递负能量,有破坏性。

保姆型教师过于勤奋,过于负责,将学生看做是弱小无能的,对学生灌输多、管束多、干涉多,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狭小。学生会变得被动、懒散、缺乏动力和朝气。如果教师懒一些,粗心一些,灵活一些,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学生知道对老师说不,挣脱照顾,就会变成双向沟通,得到成长;如果学生感恩老师的照顾,就会认同自己的弱小和无能。

民主型教师尊重学生,活动的全员参与度高,信任学生的能力,在多数时间里让学生表达自己,并认真倾听,耐心地等学生说完,很少打断,很少插话,也少有评价,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学生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同学之间的平行沟通活跃,师生双向沟通较顺畅。

包容型教师能够在讲清活动规则的前提下,以开放的、真诚的心态面对学生,发言没有对错,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情境,重视双向沟通与多向沟通,能够抓住思维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学生因感到被关注、被尊重、被接纳而信赖教师,彼此接纳,轻松自在,思维灵活,少有心理防御,开放度高,体验深刻,个性化收获多,多向沟通渠道畅通。

三、教师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

我们正赶上德育化教育向人性化、心理化教育转变的新时期。德育化的教育强调道德说教,传道解惑,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及时评价;而人性化、心理化教育中教师的基本功是倾听、接纳、积极关注、尊重、信任和保持价值中立,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减少预设,降低期待。

体验:在笔记本上画出几个交叉的几何图形,保持安静,独自完成。

讨论:同样的指令,为什么差异这么大?设想允许发问、交流,依然有如此差异?

1、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真诚、自信。

事实不重要,我们对事实的看法与评价很重要。人人都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有无能感的教师总看到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关注学生学不会的部分,就布置大量的作业;有道德焦虑的老师总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忙于道德说教、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喜欢自己的工作、对研究学生的成长特点有兴趣的老师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新奇的、不一样的感受……教师调整好心态,以真诚和自信面对学生。

2、转换角度,换位思考。

教师无法真正控制学生,因为控制会在不同年龄的学生中引起不同形式的对抗。教师 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放下自己的标准和期望,尊重学生的标准,从学生感兴趣的、关心的话题入手,从理解认同学生的善意入手,容易走进学生心里。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人是被“教”会的,人都是自己“学”会的。学比教有意义。

3、人格平等是沟通的前提。

学生只是年龄小,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与你不同,在人格上与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帮助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替代使孩子学会依赖、缺乏自信、抱怨、挑剔。每个人说到底都是独立的,过多的说教、评判、照顾免不了侵犯学生的精神边界,还是让学生自己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负责吧,他的生命只有他自己能负责,任何其他人,包括父母和老师都负不起这个责任。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和老师越界想要为孩子负责,结果是孩子会以各种方式放弃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将来遇到不顺就抱怨父母和老师。

犹太民族,一个屡遭劫难、饱经沧桑、颠沛流离、很长时间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却为人类贡献了无以计数的杰出人才: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洛克菲勒、毕加索、海涅……因为犹太人一直使他们的孩子相信:要生存只能靠自己!他们极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很小时就给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犹太法典上说:“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父子平等,就没有孩子了。”

4、理性沟通,防止情绪化。

当自己被情绪控制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①离开现场;②积极暗示;③深呼吸;④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生气?生气能解决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

坏脾气通常是因为对自己不满意。多因小时候感到自己怎么做都无法让父母满意、表扬和喜欢,就认定是自己不好,特别恐惧被人指责、挑剔、否定等,就学会用坏脾气来保护自己的挫败感和恐惧感。

坏情绪让你督促、急躁、贬低、训斥,点燃了孩子的磨蹭、无助、惊恐、委屈、反感与愤怒,坏情绪相互影响,有时候导致冲突升级。坏情绪让大脑停止工作,让精明人变成弱智,越发火越无法启动。不如关机、休息,做点别的事,再重启。

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是控制他人和依赖他人的常用方法。这样可以缓解焦虑,借此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重要的。

5、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

学会倾听和等待。倾听比说教有效;及时了解对方的反馈,了解对方的期待,对方接收到的讯息的意思才重要。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说的人认为自己表达的很清楚、很准确了,而听的人则还是云里雾里。调整说的方法,控制信息量,可以影响听的效果。

沟通漏斗:指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80%,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注意指向等差异,听者只收到60%,真正理解消化的只有40%,遵照领悟去具体行动时,已经变成20%了,三个月以后也许只有5%了。

6、顺应、接纳学生的感受。

你的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油盐不进的学生,你看到他们摆出漠然的、拒绝的、挑衅的姿态,那是他们在逃避伤痛,关上心里的那扇门,上锁,麻木,就可以少很多痛楚。找到他心里的那把钥匙,发现他柔软的地方。

如果你愿意,就可以发现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有积极意义,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鼓励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容易使孩子接受你的建议。

7、注意交流的场合、情境。

哪些情境的沟通使学生感到轻松、少防御?哪些情境的沟通容易使人感到有压力?适当的场合,正式的、非正式的,不当众批评、比较,表扬也要谨慎。

梅拉宾法则:沟通信息=7%文字+38%语气语调+55%非语言信息

8、放下固有的成见,不要求孩子听话。

不贴道德标签、不证明自己是对的。鼓励学生忠实于自己,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即使处境多变,也拥有心灵的自由、充实与价值感,不会失去向上的动力。

听话的孩子,被迫放弃自己真正的需要,他们做选择时,多是为了“不犯错”(恐惧失误),“让师长高兴”(讨好),“得到夸奖赏识”(过度寻求社会赞许),也许会得到很多,但少了自我满足感,易迷失,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听话的孩子不快乐,有压抑的自我。会出各种问题:体弱多病、郁郁寡欢,慢慢地变得让你不认识,或突然做出吓人一跳的事情。

不受控制的孩子让我们感到恐惧。恐惧有巨大的力量,怕什么来什么;压抑会激发对抗,禁止就是诱惑。如果压制、阻止他们,孩子会选择走向我们要求的反面,他们非常知道我们的软肋在哪里。

9、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大多数孩子遇到问题时都会直接寻求协助,我们小看了孩子的能力,太会帮助孩子处理问题,往往教出依赖心很重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一般情况下,以下几个问题帮孩子学习自己解决困难。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不插话、不主观臆断,让孩子说明、辩解。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允许孩子把感受说出来,平复情绪。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允许说气话,说办法,不纠正、不说教。

第四个问题:“你觉得还有哪些办法?”一起想各种点子,不评判。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怎样?”孩子逐一思考,很小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最明智的办法,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小时候走弯路比长大了再走代价小得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为你做什么?”向孩子表明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担当,我是你的精神支持,但主要的部分要你自己来完成。

经常这样练习,孩子遇事不必死扛或者逃避,而是有能力、有信心自助、求助。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他不惹事,不怕事,这样的孩子有能力、有信心承担更多的责任,主观幸福感更强。

沟通的目的是传达真正的爱。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新苑五路8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