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弘雅家长>>家教优文>>文章内容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意识
读《家长必读》与家庭教育实践的心得
发布时间:2019-11-0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静娟

认真读完《家长必读》,回想一年前,我拉着儿子的手迈着轻盈的步伐小学大门。这个全新的环境对于一个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充满着好奇和新颖。看着孩子背着小书包,独自走进校园的身影,我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然而时间却没有片刻的犹豫,很快一年级就在老师、同学的陪伴和丰富的校园生活中结束了。如今步入二年级的他依旧每天重复着“六亲不认”的步伐独自奔向教室。送完娃有时会碰上熟悉的家长,闲暇之余便一起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取长补短。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我没有什么宗旨,觉得只要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好。通过和家长们的交流,总结出一些经验,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更快融入大家庭

小学的各方面较幼儿园来说有质的变化,无论是从学习课程或是作息时间,都有诸多不同。对于初出牛犊的孩子们而言会觉得很不适应,甚至个别会有厌学心理,等到孩子真正适应了可能学期已结束了一半。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孩子们接触的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思维能力较过去的孩子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激发孩子的兴趣着手,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传统教育模式固然重要,而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娱乐;在娱乐过程中学习。给孩子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我相信势必会提高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质量,从而避免厌学心理。同时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去面对新环境、新事物,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虚心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或建议并且放心大胆地去尝试,爸爸妈妈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交流过程中有很多家长提到说会利用周末空余时间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从而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但孩子似乎总是只有三分钟热度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坚持学好一门兴趣课程,学什么都半途而废。更别说在学习的时候,总是没办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我而言,我们小时候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何尝不是这样,一门心思只想着玩,其实这都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中国的家长普遍会有一个通病:总是想把自己当年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心愿孩子们是否真的感兴趣,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是否真正的去发掘过孩子的天赋。或许我们的盲目引导正一步一步地磨灭孩子本有的天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遵从孩子的意愿。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从而将孩子的兴趣放大化,我坚信各行各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更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依稀记得一年级初,老师给每个孩子下达了一项课外学习任务——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刚开始的几天孩子们普遍显得不耐烦,不适应,刚踏进校园,大字不识几个,必须每天由家长陪同阅读,其实作为家长也会觉得厌烦,但是我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陪伴。经过长此以往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坚持,孩子们对阅读已然没有了抵触心理,反而渐渐地产生了兴趣,他们甚至每天都会利用空余时间拿起一本书,因为他们读懂了故事,领略到了书中的乐趣。其实不管是学习还是兴趣爱好,那些看似枯燥的学习任务,只要家长能给孩子悉心的陪伴,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安慰,我相信好习惯的养成也并非难事。

(三)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孩子成功的一半

    孩子呱呱坠地首先接触的是家长,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也是家长,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方向。在教育辅导孩子过程中很多家长反映出一个共性问题:不辅导孩子个个都是贤妻良母,一辅导孩子个个都是“骂街泼妇“虽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现实却是如此,我们家何尝不是这样的现状。我们很多家长始终相信中国的传统式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当然我们不去否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教育方式。但在教育和辅导孩子这方面我们做家长的是否有自我反省过,同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应任何类型的孩子;和孩子之间是否缺乏沟通;沟通的方式又是否存在争议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每天都会有新鲜的事物充斥着孩子们的好奇心。相对孩子们的兴趣也会变得多元化,相比之下孩子们觉得学习就显得枯燥乏味。而绝大多数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难烦、学不进、不定心其实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虽然在做作业但心思早已飘几里之外的游乐场。而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质疑他们的智商,家长们请你们放下手中的手机给他们悉心的疏导,必要的鼓励,因为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味的棍棒式教育只会让你的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不同的沟通方式势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此我搜集了一些我们和孩子们的日常沟通:

    例一:孩子洗澡,惯性的玩水,水弄得屋子里满地都是。这时候我们家长的日常表现通常是:你看看你,洗个澡把地上弄得都是水!倒不要你擦是不是......

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哇!你能自己洗澡了,真的是太棒了,要是你下次能够更加小心一点不把水弄到外面,那就更完美了。

    例二:孩子不肯上学,有厌学心理。家长反映:小孩子怎么能不上学!不上学你将来有什么出息!到时候去大街上捡垃圾吗?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静下心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你今天不想去上学呀?如果你不去你的好朋友某某某在学校里就不能和你一起玩耍了,他会很难过的哦。

    例三:孩子看完电视,又忘记了关。通常家长表现:你怎么又忘记关电视,怎么老是这么不长记性!换个思路:电视里的人们都太可怜了,都晚上了还不能睡觉。

    同样的例子不同的表达方式。前者孩子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情绪感到害怕而强迫自己去执行,后者则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主动地去执行。我希望我们的家长朋友在和孩子沟通时能更多的以鼓励为主,不要过多的指责自己的孩子,灵活运用第二种沟通方式,从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独立能力的根本出发,我相信我们得到的效果肯定也会不一样。

(四)家长老师同心同行  做成长路上引路人

    从孩子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一半的时间都会在校园度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导,我们平时面对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更何况我们的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为了祖国的花朵,老师们倾尽全力,而目的却是和家长一样,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从一年级起我主动报名家委会。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够给孩子们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初入家委,倍感压力,甚至觉得无从下手,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但家委会的其他成员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染了我,通过自己钻研和努力我适应了家委会的节奏。我常常告诉自己:虽然我没有特别高的学历,但我相信为了孩子只要肯努力、肯钻研,人人都能成为高材生。然而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在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朋友们踊跃地加入到家委会这个团队中来,大家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将我们的校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五)金句总结

    1.我相信你

      常常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信任,或许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

    2.我们商量一下好吗

      平等的和孩子沟通,孩子会变得更加有主见

    3.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那里不对呢?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责怪他,静下心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下次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会更加勇敢地去解决问题。

    4.你真是太棒了!

      对孩子的表扬和认可要越具体越好,要让他知道自己怎么做是让大人认可的,让他知道赞赏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的。

    5.你坚持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呢?

      当你的观点和孩子的观点不一致时,不要急着去否定他,试着去多听取孩子没内心世界的想法。

    生活点滴与《家长必读》的某些案例、理论不谋而合。我将会在取长补短中,与家人一起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为聪明的儿子开拓美好的明天助力。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二7班姜锌翊爸爸    姜敏

                                             获新北区《家长必读》读后感征文一等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新苑五路8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