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被誉为“太湖明珠”,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如徐霞客、顾宪成、徐悲鸿、钱钟书等。为了让小记者近距离地了解无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历史。12月7日,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组织晚报小记者赴无锡参加“读城行动——无锡足迹”活动。
小记者第一站身临东林书院,感受古代文人的读书境界和爱国情怀。大家在书写“东林书迹”的石牌坊下合影,领了采风任务后,就沿着中轴线穿过东林精舍、丽泽堂,在燕居庙边上的长廊上找到了任务一——东林八君子,并把八君子中常州籍的钱一本、薛敷教两位名人记在任务书上。大家在明礼堂聆听了年过八旬的华介友老先生的讲学,华老从顾宪成的名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事事关心”可以换成“事事顺心”、“事事开心”开头,告诉小记者写作不能完全按照模式来,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心里怎么想的,就要如实写出来。要会问、会玩,在该玩的年龄就要玩,在玩中学,只要这样,就能写出趣味盎然的文章来。从明礼堂出来,大家辗转来到书院东边的“道南祠”,参观了东林书院历史陈列展。一块块展板、一段段文字浮现在小记者眼前,大家知道书院创建于宋、鼎盛于明、延存于清。小记者在一件件碎陶瓷片及一本本古籍前驻足停留,仿佛看到了顾宪成等东林人在此聚众讲学,他们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正因为此,东林书院被强令拆毁,不准存留寸椽片瓦,制造了“东林冤案”。最后小记者在依庸堂中找到了任务二——顾宪成的对联,并采访了前来参观访问的一些老人。老人们希望小记者继承“东林之魂”,好好读书,心系国家,长大报效祖国。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小记者第二站来到国家5A风景区——鼋头渚。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大家走进植物园,参加了鼋老师的植物课堂。一花一草一树,在园林工人的讲解下变得生动起来。大家知道竹子分为毛竹、实心竹和空心竹,实心竹比较硬,可以用来做钓鱼竿,而四季常青的香樟树是无锡的市树,“为什么树上有虫子,而树却成长得很好?”小记者好奇地问到。讲解员告诉大家,树皮和木材部之间还有一层形成层,能起到保护的作用。除此之外,每年的4月,许多游客会来这里观赏樱花,樱花除了粉红、纯白色外,还有绿色的,这种樱花称为“绿金樱花”。此外,小记者还认识了三叶草、八角金牌、茶梅等绿植。
植物多样性探究让小记者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被,了解的它们的特征,那鼋老师的动物课堂和太湖水质探究和实验课堂,更是激发了大家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大家端正在多功能展厅,聆听鼋老师的动物和水质探究课堂。鼋头渚是横卧在无锡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鼋而得名。继而跟小记者辨别了鼋、龟、甲鱼,邵浾杨小记者一下子把三者的体型、饮食和生活习性说了出来,可见他参加活动前做足了功课。鼋和甲鱼类似,扁扁的,能用肺和皮肤呼吸,《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老鼋渡河》中的的制难着就是鼋。老师告诉小记者并非所有的龟类都会游泳,所以切勿盲目放生,破坏生态平衡。
而太湖水质探究和实验课堂更是把活动推到了高潮。讲师从太湖水现状、太湖水华到水处理的物理和化学两种方式讲起,小记者通过前期研究,知道了太湖水华是一种自然现象,导致蓝藻大量繁殖。而后到实验室做起了水质监测的实验。大家学会使用PH试纸、电导率测试笔以及烧杯、滴管、玻璃棒以及漏斗等实验器材。一杯浑浊的,有异味的外湖水加入明矾,沿着玻璃棒,通过滤纸的过滤,变成了无色无味的比较干净的水,小记者直呼太神奇了,纷纷在任务书上记下了水质对比表和各种溶液的PH值。小记者通过学到的基础的净化知识,感受到了节水的重要性。
今天的无锡采风活动培养了小记者的爱国情怀,提高了小记者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提升小记者的观察、倾听、发现、思考和提问能力,大家在活动中收获了快乐,体验了友情。
(撰稿、摄影:章宏恒 审核:吴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