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古代不合声律的五绝?
唐代以前的格律诗,对声律要求不严格,有的只能算格律不严格的古体五绝,
比如:
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代诗人们的习惯用法,成为特殊句式,比如: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移舟泊烟渚:正确的声律是:平平平仄仄,有的诗人习惯变化一下,成为:平平仄平仄,由于很多著名诗人喜欢,所以慢慢就成为特殊句式,大家也认为不算错误了。
有的诗人故意突破声律规定,认为不这样写,否则就没法最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描写情景和细节,比如: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明显不合律,但因为诗的意境非常好,思想性很高,被中央电视台的诗词比赛大会选用了,因而流行开来。格律诗声律的注意事项
4、一句诗中后3字三连仄,这个要尽量避免,比如: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一句诗中的后3字不允许出现三连平,比如:
感君恩义重,一掷轻鸿毛。
6、不允许失粘,即第三句第二字的平仄和第二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7、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