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1、组员情况分析
优势:
1、六语的五位老师都是成熟型教师,万婧、张洁两位老师有着5年以上教学经验,年青有潜力,万婧老师去年获评常州市教坛新秀、区评优课二等奖,真是后生可畏;杨楹、林燕群老师有十五年左右的教学经验,费老师有20年以上教学经验,且都有毕业班教学经验,费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上的研究在全市乃至省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和张洁连续3年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对毕业班的教学强度和推进有一定的经验。
2、经过一学期的磨合,大家都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分工的过程中都是主动承担,教研组内研讨的氛围浓,而且教研组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年轻老师善于学习、骨干老师乐于分享。
问题:
1、由于两校分设,现在的班级都是重组班级,虽然已经磨合了一学期,但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习惯差,老师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引导。
2、部编版教材对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尤其对于毕业班学生,在识字、古诗文积累等要求上跟原来苏教版有很大改变,再加上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复课还遥遥无期,时间短任务重,即使老师有毕业班教学经验,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3、教师发展的内生力还不够强,对教学的整体策划、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转化能力还有待加强。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比较被动,班报讲评、古诗词研究虽然一直在做,但没有形成研究论文和课题。
2、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优势: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六年级语文学科的专题研究有深入,对班报讲评、读写结合类文本教学、古诗词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等课型的研究,加强了研究与质量之间的有机化连接程度,类结构的意识在教师层面已经初步扎根。课外阅读的研究更注重课内外的相辅相成,双向滋养。重视课内外教与学的研究,把握年段特点,依托月质量调研、专项素养考核等在日常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问题:对于部编版新教材的整体年段目标的把握、单元整体的序列推进,学生学习语文要素,绝大部分教师心中都没有数,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语文课程顶层的理论素养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获得。本学期需围绕部编版新教材,从阅读、习作等领域,挖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注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度,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建构,能结合“诗意语文课堂”规程,渗透“语文要素”的挖掘。
二 、发展目标
依托教研组的主题研究强化建设,形成鲜明的教研组文化,提升教研质量,以群文阅读、
班报讲评、读写结合类课型教学研究为载体,构建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
充分利用名教师成长营、“弘雅杯”教师基本功竞赛、区“骏马杯”基本功竞赛等平台促
进青年教师成长,增强教师人文底蕴。
3.加强课内外教与学的研究,把握年段特点,依托月质量调研、专项素养考核等在日常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4.积极参与完善语文学科校本课程《诗意阅读》六年级部分的内容,在校本课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
三、重点工作
1.序列推进作文教学、班报讲评的研究。重点关注课外阅读,依托名著推荐的阅读研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继续依托班报讲评,推进作文教学,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平台发表文章,汇集出研究成果。
2.积极备战校“弘雅杯”区“骏马杯”基本功竞赛,严训实练,争取取得好成绩。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师陶杯”、“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争取在市区五级梯队评选中有所突破。(林燕群、万婧)
3. 依托月质量调研、专项素养考核等在日常不断提升学生语文阅读和习作能力,利用期初课程和期末复习课程,抓好学生质量关。
四、工作策略:
(一)课程建设
期初课程
受疫情影响,本学期开学时间一推再推,我们结合寒假作业,对学生的期初课程进行了重新构建,主要包括两方面:古诗文积累和课外阅读。
古诗文积累我们组织学生积累了六年级下册课本上的17首古诗词和2篇文言文,五年级上下两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老师提前将相关资料发在班级群,林燕群老师还给书上推荐的古诗词诵读录制了简单的教学视频。同学们通过QQ群打卡背诵、默写,老师针对问题一一点评,对于共性问题在班级群再次解答,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外阅读主要是本册教材推荐的三本名著,假期主要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了解大概内容,为第二单元的外国名著名篇学习做辅助。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写作品梗概,就需要学生通读全书,对整本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周末还推荐学生观影,对名著加深印象。通过制作人物卡片、读书小报、读后感、问卷星调查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做了检测。
校本课程
六年级校本课程《诗意阅读》课程纲要已完成,教案与课件的设计已成型。但因为教材的改变,原先的“名著推荐”和“影视欣赏”需要根据部编版教材进行调整,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跟进修改补充教案和课件。
(二)教学研讨
1、日常研讨
本学期的日常研讨课,我们采用骨干教师示范和青年教师优质课交叉进行,由组内的年轻老师申报校级研讨课。做实研讨课的过程管理,加强“前移性”研究,利用集体备课等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初建等;扎实“后续性”研究,进行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重建等。
2、每日一议。
教研组长或组员分工及时汇总一周所议内容,做好台账资料。每天由一位教师主笔,剖析新课的授课重点,上课的大体框架和大问题设计等。也可以是授课后的问题和困惑,组内教师进行研讨补充。
3、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系列化,制订详细的集体备课计划,利用集体备课进行教材重组、教材的二度开发,集体备课做到定人、定点、定主题,形成机制。加强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互动,提升集体备课的实效。
附1
龙虎塘实验小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六语 学科集体备课专题一览表
周次 | 研讨主题 | 负责教师 | 研讨内容 |
第一周 | 语文学科计划交流 | 杨楹 | 教研组计划交流 |
第二周 | 集体备课: | 费菊媛 | 第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
第三周 | 集体备课 | 林燕群 | 集体备课三、四单元 |
第四周 | 共读书目导读 | 张洁 |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阅读分享 |
第五周 | 集体备课 | 杨楹 | 三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
第六周 | 集体备课:习作教学研讨 | 杨楹 | 组内:张洁初建,费菊媛重建 |
第七周 | 教学研讨:习作教学 | 万婧 | 习作教学或班报讲评 |
第八周 | 集体备课 | 林燕群 | 第五、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
第九周 | 整册书重点梳理 | 杨楹 | 整册书重点梳理 |
第十周 | 分类知识点梳理 | 费菊媛 | 分类知识点梳理 |
第十一周 | 新课结束考试 | 杨楹 | 新课结束考试 |
第十二周 | 教研组研究重点梳理 | 张洁 | 课型研究资料整理 |
第十三周 | 复习研讨 | 杨楹 | 归类复习整理 |
第十四周 | 集体备课 | 万婧 | 重点题型梳理 |
第十五周 | 复习模考,迎接毕业考试 | 张洁、杨楹 | 复习模考,迎接毕业考试 |
第十六周 | |||
第十七周 | |||
第十八周 | 教研组总结 | 杨楹 |
4、专题研究
本学期我们的重点专题研究还是“作文教学”,整合钱红霞老师的班报讲评,组内年轻骨干老师申请校级研讨课,在班报讲评课的基础上寻找作文教学和班报讲评的新思路,最后形成微课题。
附2
六年级作文教学专题研究 | |||
教师层面 | 学生层面 | ||
具体内容 | 组内分工 | 整合活动 | 达成情况 |
1.研究计划 | 教研组长 | ||
2.理论学习、好书推荐、优秀课例推荐等 | 林燕群、费菊媛 | 分享优秀作文、优秀作文教学案例等 | |
3.经验分享会(同年级组老师分享在办班报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和困惑) | 杨楹、张洁 | 成立班级编辑部,进行班报编辑、班报点评 | |
4.课堂教学研讨 活动类习作指导 读写结合、班报讲评、作文讲评 | 万婧(校级) 组内:张洁初建,费菊媛重建 | 整合班队、大课间等开展丰富的活动,为班报、作文积累素材 | |
5.作文教学的的课型研究(写人叙事类、想象类等) | 杨楹、林燕群 | 形成几种典型作文的写作支招、优秀作文编撰成册 | |
6.成果集聚(形成案例集、研究小论文、研究简报、微型课题等) | 人人撰写 | ||
7.研究总结 | 教研组长 |
(三)教师发展
1、理论学习
本学期在继续学习、研修、交流、再次感受“新基础教育”的实验理念、方法的同时,还将利用每周一节的微备课、每日一议等时间定期学习研讨,用集体学习和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读学科组推荐的书目:《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上下册)》。利用QQ群等进行日常的交流,并将学习的理念与日常实践相结合,进行反思式的理论学习,积极撰写阅读心得。
2、论文撰写
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师陶杯”“教海探航”论文评比,组内成员利用这段时间每人都撰写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专业成长
积极备战校“弘雅杯”区“骏马杯”基本功比赛,严训实练,争取取得好成绩。林燕群、万婧老师积极申报市区五级梯队,争取在评选中有所突破。
(四)学生发展
1、注重阅读积累。
上学期末我们就统一推荐了阅读书目,在阅读中导读与反馈齐抓,引导孩子学会阅读,读有所获,同时重点培养孩子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认真写批注的好习惯。每月一次带领孩子走进图书馆,借阅图书,让每一个孩子在书海中畅游,让班级图书角充分发挥作用。
附3:年级课外阅读序列表
( 六 )年级课外阅读序列 | |||
课外阅读书目 | 推荐原因 | 阅读形式 | 考核形式 |
《鲁滨逊漂流记》 《骑鹅旅行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 本册书第二单元为外国名著名篇推荐单元,让学生漫步在世界名著花园,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 整本书指导 每天打卡 做摘抄 亲子共读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 做摘抄 撰写读后感 做读书小报 问卷星 阅读能力考核 加入课外阅读部分内容
|
2、 传承班报研究。各班继续融合多方资源,继续做好办班报、评班报之常规,以此为平台,扎实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3、常抓教学质量。充分利用《语文补充习题》《语文练习与测试》以及师生整理的各单元知识要点等,扎实各班学生的学习质量,教研组的质量预调研与学校月质量调研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力求均衡发展。
4、及早做好复习计划,让毕业考试复习阶段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