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弘雅课程>>语文学科课程>>文章内容
动力内化增“研”味,学科发展加速度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语文学科研究计划
发布时间:2020-02-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佳

    前不久,中国教育报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启加速模式》。要求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培养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我们学科组就是要加速培养这样一批有扎实基本功的语文老师,从而促进整个语文组的发展。

先说说我们学科组的现状:

一、现状分析

(一)学科优势

我校语文组共38名语文老师,其中在编教师24人,聘用教师9人,编外教师5人,有三名交流老师。40岁以上老师5人,30-40岁10人,30岁以下22人。语文教师队伍呈年轻化,有朝气有干劲,极具“战斗力”。

1.沿承了良好的教研机制

学科组与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机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各个教研组形成了较完善的组织网络,从日常考核资源建设质量监控课题研究日常研讨五个维度设立了岗位,虽然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是岗位新人,但有较强的执行力,尤其是资源搜集整理工作有长程意识。

2.教研团队较为团结

纵观语文学科,在六位新教研组长的引领下,教研组之间基本能实现纵横整体联动,在上学年中,各个教研组逐步形成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教研组团队文化,树立教研组长在教研组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以骨干教师辐射整个教研组,促进整个教研组团队的整体发展。新教研组长学习热情高,管理团队有明确的制度条例,新组建的教研团队分工合作意识渐强。

3.教师梯队发展有突破

第一梯队(骨干教师+教研组长)

许校、费菊媛、王红梅、胡芝芬、吴静娟、徐佳、金超、黄汝群、顾洁、王燕、曹晓曙、周菲、杨楹、林燕群、万婧、张洁、程杨、房丽丽、高宇兰、黄莺、章宏恒(21人)

第二梯队(有潜力教师)

许阳、朱莉萍、钱彬、陈露、吕鑫、栾亚南、赵婷、郑芬、张娟、周玲(10人)

第三梯队(新教师)

李希茜、曹文、王巧凤、常燕楠、朱柯侠、陈莉、刘芹(7人)

我校第一梯队的教师理念内化程度高,转化能力强,在研究的过程中策划和专题总结的能力不断增强,思维的品质也得到不断的提升。部分教师通过专题研究,形成了特长研究内容,如费菊媛老师的国学特色课程的研究,杨楹老师的板报讲评研究,吴静娟老师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研究。第二、第三梯队的教师,能通过各层面的教研活动,入门入格的速度与能力不断提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开始崭露头角;五级梯队的评选中,青年老师的中奖率也很高,组内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

附:五级梯队教师名单

五级梯队

人数

占比

备注

区学带

2人

5%

胡芝芬、吴静娟

市区骨干

2人

5%

许华章、徐彩芬、王亦含

市区能手

1人

3%

林燕群、徐佳

市区新秀

1人

3%

万婧、黄汝群

 

借助市区五级梯队评选,查漏补缺,提升教师素养:

 

要求

骨干

学带

具备二级教师以上职称

一级教师及以上职称

年龄不超过35周岁

在评优课或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区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评优课或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区一等奖及以上

近五年来,在区及其以上范围开设公开课专题讲座至少1

近五年来,在区及其以上范围开设公开课专题讲座至少2

近五年来,参与区级及以上教学改革实验或课题研究,有研究计划、阶段总结和本人研究成果。

近五年来,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区级及以上教学改革实验或课题研究,并有研究计划、阶段性成果(本人研究成果)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市及以上正规刊物上发表或获区二等奖以上论文3篇(其中至少有1篇为发表,1篇获区一等奖或市二等奖以上奖励)。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至少有2篇专业论文。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市及以上正规刊物上发表或获区一等奖以上论文3篇(其中至少有1篇为发表,1篇获市一等奖或省二等奖以上奖励)。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至少有2篇专业论文。

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做出显著成绩

 准备教师

林燕群、徐佳、周菲、万婧、黄汝群、黄莺

徐彩芬

 

4.专题研究紧紧扎根

每学期的专题研究扎根到了各个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年段特点、教材特点开展了各类课型的研究,其中识字教学、读写结合类文本教学、文言文教学等课型的研究有不小的突破。随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以及省市区对统编版教材使用的重视,围绕语文要素”,六个年级均已经进入深入地专题研究,促进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转变。

  1. 问题与挑战

    1.教师发展:

    教育科研的意识有待增强:课题研究很被动,只有学科组统领性课题在深入,其他小课题、微课题研究在继续,但是没有资料的积累成果的梳理,呈现点状化。

    ②学科之间相互融通的意识有待提高:大部分一线语文教师也是班主任,却不能很好地进行学科间的互相融通,互相滋养。

    2.学生发展:通过上学期的质量调研,对重组班级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了摸底,学生整体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年级组内班与班存在差距,各年级都存在后进生,有的班级不止一名。后进生的转化仍是巨大挑战。

    3.学科管理:对不同梯队教师开展的有针对性研讨活动不够。我们组织了不同年段不同课型的教研活动,但是面对不同梯队的教师的发展,策划的教研活动还不多,今后,需要策划各层面教研活动,以及他们的整体联动。

    4.培养目标:对师生的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师素养以及学生学科素养、关键能力、语文思维能力还需梳理。

    发展目标

    1.团队建设:“睿智、合作、探究、发展”的语文教师队伍。实现共同的文化愿景:创建一个睿智浪漫,有自主合作精神和勤奋务实作风的探究型组织和实践共同体。

    2.课题研究:积极调动语文教师的研究内驱力,做好教研组内的微课题研究,将日常研究的成果及时梳理,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留下研究资料。量化目标:每个教研组都至少有一个课题研究。

    3.学生发展:利用每周两次20分钟的语文午间活动以及周五中午的40分钟,大力推行课外阅读。根据我校语文学科素养序列、考核年历,依托月考核等制度,全面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争取在市区学科质量调研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4.教师发展:充分利用名教师成长营、“弘雅杯”教师基本功竞赛、教研组师徒结对等平台促进年轻教师成长,增强教师人文底蕴,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5.课程建设:①深入课堂,不断践行语文学科课程建设方案,继续有效推进校本课程《诗意阅读》和《少儿国学》的实践研究。②充分结合学生的假期生活和部编版新教材,开发并实施期初课程。

    三、重点工作: 

省市区

教师发展

“骏马杯”基本功

“弘雅杯”教师基本功大赛(2-3月份

“师陶杯”、“教海探航”论文评比

“弘雅杯”论文评比(3月份)

学生发展

区写字抽测(3月底4月初)

1-6年级整班写字(3月份)

1-6年级写作表达能力测试(4月份)

市阅读关键能力抽测(6月份)

1-2年级百词过关(5月份)

3-6年级阅读能力考核(5月份)

课题研究

“少儿国学”校本课程构建和实践研究

“少儿蒙学”校本课程构建和实践研究

一年级 “识字写字”方向

二年级 “绘本阅读”方向

三年级 “读写结合”方向

四年级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方向

五年级 “数字化教学”方向

六年级 “班报讲评”方向

教学研讨

部编版语文教学设计评比

各年级至少形成4个精品课例

四、发展策略: 

(一)课程发展加速度

1.专项课题引领

除了学科组的跨年级特色课题,还要开展年级的专项课题。期初,每个教研组根据本组的研究专题填写课题申报表,“识字写字”、“读写结合类”课文、非连续性文本、作文教学、诗歌教学的重点课型教学研究为载体,形成各教研组课题研究内容,丰富优秀课例,重视研究总结,形成课题,在期末进行课题中期交流。使其成果逐步实现各教研组之间的序列联结。

2.课程开发、实施

1)期初课程,精心规划

    对期初第一天,第一周的语文课程,做精心的策划。“开学第一课”、“一周新课程”,通过教研组整体策划,对整册的教材做通盘地梳理,整理出适合的主题,与玩伴团活动相整合,形成年级特色,再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符合班级情况的期初课程。过程中做到“四个有”——有具体计划,有详细备课,有过程记录,有课后反思。让期初的语文课程主题化,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一学期的语文学科学习从“一周新课程”开始。

2)学科课程,扎实研讨

深入研读部编版教材,关注教材的纵横体例,每位教师清晰课程的设置、内容、推进、评价体系等,扎实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3)校本课程,有序推进

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诗意阅读》《少儿国学》课程扎实推进,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借校本课程促课外阅读整体推进,每周保证校内80分钟的课外阅读班本交流活动。

(二)教学研讨重实效

本学期的各项活动,继续采用学科层面集中研讨、年段的分层教研相结合的形式推进,年段教研分低、高两个年段进行。

1.推进序列专题的研究

期初,各个教研组根据本学期的重点研究内容,做系统策划,体现专题研究历程的侧重性、整体性和序列化长程设计。一年级的识字写字专题研究、二年级的识字与绘本阅读专题研究、三年级的起步作文专题研究、四年级的古诗文专题研究、五六年级的作文专题研究等。这些研究内容成为每个教研组的研究专题,由教研组长作为专题研究组长,带领大家扎实开展日常的研究活动,积累丰富的研究素材,并在学期末的教研组总结中进行专题的小结,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的评比。

2.提升集体备课的质量

在上学期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除了向学科组集中的集体备课要质量(有主题、有主发言人、有改进),更组织好日常的集体备课,向打造研究型备课组努力。把每日一议、每周一课落到实处。

利用集体备课,对年级质量标准进行学习与完善,梳理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序列。每位语文老师在过程中清晰年级质量标准和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序列、目标,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保障日常教研的实效

实现日常教研的学科组与教研组整体联动,每月两次的学科组集中研讨和教研组研讨相结合,做好:

1)教研前的“前移性”研究,每一位成员带着思考与积累参与教研——加强对教研组长自主策划能力的培养,由教研组长组织,利用每周一次的微备课时间,每月两次的集体备课进行前移性课型专题学习、教材研读、方案设计及组内初建。

2)教研过程中形成整体互动的机制,每一位成员有分工,参与教研时有方向——除了承担教研活动的教研组内需分别承担上课、评课、研究简报的任务以外,参与活动的老师需承担质疑提问、年级主评、补充评价的任务,每位教师都有思维的参与,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3)教研过程后的延续性思考,每一位成员参与一次教研活动,有形有质——利用语文组QQ群和现场及时研讨的形式,强调教研的及时性、真实性、有针对性。做实“后续性”研究,发挥教研活动辐射力。后续采用课例重建、网络交流、资源积累的方式巩固研究成果,学期末内负责资源建设的老师将精品课例进行汇总、编辑。

4.实现教学研讨的突破

在教学研讨方面,针对语文学科老师较多的情况,实行校、区级研讨课申报,在第一周由教研组长组织,根据本教研组专题研究内容,组内进行申报,前两月是教研组骨干老师示范课,后两月是青年老师成长课。

教研形式在教学研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专题式研讨课、语文学科和班队的整合课型、主题沙龙、专家讲座、外校名师示范课等。教研组的研讨主题,既可以根据本教研组的专题研究内容,选择相对应的文本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也可以根据本册语文教材具体内容,选择一种学期重点课型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深入研究,在研讨中提升,并能初步梳理出本册教材中重点课型研究的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方向,同时要求在各年级的教研计划中就以上主题做详细的策划,落实诗意课堂规程。

(详见附表)

(三)教师发展加速度

学科组将认真执行月考核和教科研考核,意在示范与引领。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年级交互促进。本学期将考核检查的方式进一步深化,由期初的学科组检查反馈,到每月分教研组互查,以及学科组的集中展评,优秀展示,在指导、示范、引领中,放大学科组的优质资源,实现语文组教师各项考核质量的提升。(一学期的考核会以表格的形式期初公布)

附:每月教师月考核安排

时间

考核形式

考核人员

2020.2

学科组期初备课检查

学科责任人教研组长

2020.3

备课、听课、作业年级组互查

各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

2020.4

学科组集中检查

优秀备课、听课、作业批改展示与点评

学科责任人教研组长骨干教师

2020.5

备课、听课、作业年级组互查

各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

2020.6

备课、听课、作业年级组互查

新教师备课、听课、作业、课堂教学展示

各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

师徒结对教师

1.参与课题研究

我校语文老师人数较多,要做到人人有课题。开学第一次语文组例会前,教师要自主申报课题,并与6个教研组负责的课题一起供教师选择,保证一个教研组至少一个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所有课题在期初都必须有学期研究计划,在期中有课题研究活动,在期末有学期研究小结。这样,几个研究课题都能在每学期有量的积累,从而为最后质的飞跃即为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采取先培训骨干,然后通过骨干向各教研组推广研究方法、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

在期初全体语文教师教研活动促进各课题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注重及时记录研究过程(每一细小环节),可以是文字记载,也可以是音像画面,以追求研究的实效性、科学性。各课题组认真填写 “课题研究季报表”、撰写课题研究阶段(中期)报告。

2.阅读理论书籍

唤醒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尤其是主动研究意识,养成研究习惯是学习型集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学习型集体将是语文学科持续发展的根本。本学期将继续自我深入学习“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书籍,学习学科组推荐书目《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上下册)》,通过本学期推荐学科组所有语文老师订阅《小学语文教学》(会刊)或《小学教学设计》杂志,对优秀的文章进行阅读、剖析、分享,了解与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动向。除了参加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之外,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修内容,重在提高个人的素质品味。本学期的学科研究日,每个教研组均承担一次序列教材解读或读书分享,将教研组内的优质资源在学科组辐射。

3.执教研讨课(成长课)

每个学期至少执教一次研讨课,在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教材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4.认真撰写论文

每学期撰写一篇学科相关论文,以写促读,以写促实践。

(四)学生发展加速度

以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关键,以日常教学、考核年历、月考核等为抓手,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1.关注各年段学生素养能力的提升。

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学生生命成长涂一抹亮色。新学期,对学生语文课堂新常规、语文思维将重新梳理,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形成序列,并加强调研,尤其是低、中、高年段的起始年级,将重点关注,结合日常调研,我们将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对调研班级加强指导。

2.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将课外阅读与《诗意阅读》、年级专题研究、月质量调研有机地关联起来。期初推荐共读和选读书目,加强过程管理,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导读课、汇报课等可以与班队整合),有适当的考核办法,推进阅读的效率。每位教师必读一本本年段推荐书目,设计共读形式、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并上传校园网,形成我校课外阅读指导资源库,以便交流、共享。

本学期切实加强晨读的策划与管理,采用教研组整体策划,整体推进的方式,学科组组织进行抽查,进行展示的方式提升晨读质量。

每班每月借阅或归还一次图书,让图书真正漂流起来。每班每月至少一次进图书馆阅读。周一:一、二年级;周二:三年级;周三:四年级;周四:五年级;周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活动与学校诗意文化节活动的语文系列活动综合融通。

3.关注学生市区学科竞赛方面的突破。

积极参与整班写字、阅读比赛活动中,尤其是在区的整班写字比赛、区市质量调研、毕业班质量调研,“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活动中,全体语文老师加强赛前辅导,争取有优异成绩。

4.关注学生各阶段质量调研的情况。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加强月质量调研的过程管理,将每月质量调研和学科专项素养考核(朗读、阅读等)结合起来,每月一次的月质量调研,期中的学科专项素养考核,依托教研组的专题研究,加强日常研讨,根据年级要求,归纳、整理单元重点,扎实进行月质量调研,同时关注过程和结果,加强调研后的分析,有效调整策略。

(附2020年春语文学科专项素养考核安排)

项目

考核时间

补验时间

备注

1-6年级整班写字(三月份)

三月份

四月份

1-6年级写作表达能力测试(四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1-2年级百词过关(五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3-6年级阅读能力考核(五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加入部分检测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试题

 

五、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

是否达成

课题研究

2个校级课题和6个年级组课题深入研究,扎实推进,形成研究报告

教师发展

人人有课题,人人深入课题研究

人人参加“蓝天杯”“师陶杯”论文评比

教师教科研成果(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不低于5篇

区级竞赛评比一等奖

学生

区写字调研一等奖

市阅读抽测一等奖

学生在书写、阅读、习作上有所提升

资源库建设

课外阅读资源库

精品课例资源库

重点课型资源库


附表1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科研究日工作安排表

时间

周次

学科活动内容

主持

报道

2.26

1

教研组计划交流

徐佳

一年级

2

弘雅杯基本功之语文教学设计、粉笔字比赛

杨楹

二年级

3. 4

3

各教研组集体备课:

根据各教研组的课型研究及专题研究开展

黄汝群

三年级

3.11

4

理论学习:教材解读(1年级)+读书分享(2年级)  

周菲

四年级

3.18

5

课堂研讨(学科组)24年级各1

徐佳

五年级

3.25

6

试卷命制

杨楹

六年级

4. 1

7

课堂研讨(学科组):13年级各1

徐佳

一年级

4. 8

8

理论学习:典型论文展示、论文撰写交流

周菲

二年级

4.15

9

课堂研讨(学科组)56年级各1

徐佳

三年级

4.22

10

期中试题命制

徐佳

四年级

4.29

11

弘雅杯:基本功之语文讲故事、两字比赛

5. 6

12

理论学习:教材解读(3年级)+读书分享(4年级)

周菲

五年级

5.13

13

弘雅杯:基本功之即兴演讲及语文课堂教学比赛

杨楹

六年级

5.20

14

各教研组集体备课:

根据各教研组的课型研究及专题研究开展

黄汝群

一年级

5.27

15

课堂研讨(青年教师成长课分段):第二梯队老师积极申报

顾洁、金超

二年级

6. 3

16

理论学习:教材解读(5年级)+读书分享(6年级)

周菲

三年级

6.10

17

课堂研讨(青年教师成长课分段):第三梯队老师积极申报

金超、顾洁

四年级

6.17

18

期末试题命制

徐佳

五年级

6.24

19

各教研组总结交流

徐佳

六年级

主持人负责安排活动的流程及要求(包括报道、摄影、茶水等),在活动前一天将安排表发到学科群,并负责当天的主持活动。

18节研究课,3个序列关键能力教材解读,3次读书交流,3次比赛

 

 

附表2

周一“弘雅论坛”集体备课活动安排表

周次

日期

集备内容

1

2.10

“师生学科素养、关键能力、语文思维”沙龙+晨读策划

5

3.9

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推进交流

9

4.6

弘雅论坛

10

4.13

第五单元+外出学习交流

15

5.18

第七单元+外出学习交流

18

6.8

复习研讨+课题中期交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新苑五路8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