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课程意识的树立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以及省市区对统编版教材使用的重视,围绕“语文要素”,一二年级已经进入深入地专题研究,为今年全部使用新教材提供了很大的体系保障。这样,既为新的学年语文教学质量守住了底线,也促进今后面上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转变。
2.专题研究的深入
一学年各教研组的专题研究有深入,主要体现在:一是专题类别的拓展。各教研组在通过前期的研究,从单元内课文教学的递进研究进而对类课文课型指导,课外阅读指导课型进行拓展,体现了专题推进的层次和梯度。二是实现了专题研究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识字教学、读写结合类文本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等课型的研究,加强了研究与质量之间的有机化连接程度。类结构的意识已经在教师层面已经初步扎根。三是专题研究程度的深入。如,识字专题序列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语文向班级生活拓展。课外阅读的研究更注重课内外的相辅相成,双向滋养。
3.质量观的建立
上学期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年级语文课堂常规、百词过关、写字过关及学科关键能力调研机制,树立了教师的质量观,缩短了班级间的差距。
4. 教师梯队的发展
第一梯队的教师理念内化程度高,转化能力强,在研究的过程中策划和专题总结的能力不断增强,思维的品质也得到不断的提升。部分教师通过专题研究,形成了特长研究项目,如钱红霞的班报研究,丁校长对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研究。第二、第三梯队的教师,能通过各层面的教研活动,入门入格的速度与能力不断提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开始崭露头角。
问题与挑战
部编版教材的全面实施理论素养不够。
新学期,1-6年级全面使用部编版新教材,对于新教材的整体年段目标的把握、单元整体的序列推进,学生学习语文要素,绝大部分教师心中都没有数,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语文课程顶层的理论素养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获得。
2.各层面教研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够。
我们根据不同年段策划了不同年段不同课型的教研活动,但是面对不同梯队的教师的发展,策划的教研活动还不多,后期,需要策划各层面教研活动,以及他们的整体联动。
3.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够。
教师发展的内生力不够,学科组后备力量不足,缺乏新生的品牌教师。整体比较欠缺理性思考能力,对教学的整体策划、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转化能力还有待加强。且学校在两校分设的节点,本学期重点锤炼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以及对新教材使用的把握。另外,语文组还新进了在编教师 名,聘用教师 名,代课教师 名,需借助各层面的教研活动和学习培训,加强新教师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使新教师尽快人门入格。
4.学生发展差异明显。
通过上学期的质量调研,年级组内班与班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是各年级后进生的数量还是不少,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各教研组需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长程规划学习内容,关注学期关键能力,形成基本功过关与随机调研的常规。
发展目标:
1.学科管理:积极探索并改进学科管理与研究机制,能最大程度利用有效资源,扎实日常,稳固底盘,实现一小、二小整个语文学科组的正常运作。
2.专题研究:以“识字写字”、“读写结合类”课文、非连续性文本、作文教学、诗歌教学的重点课型教学研究为载体,形成各教研组专题研究内容,并使其成果逐步实现教研组之间的序列联结,逐步让成果固化,让专题研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加强对省市区检测的研究,着力日常有效练习设计的落实与创新,加强学科关键能力的日常过关,高标准,严要求。低年级关注识字写字,中高年级关注阅读、习作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长程培养,扎实日常,科学、全面提升语文学科质量,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长程策划,制度保障。加强组内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关注教师基本功的日常训练,结合教研活动和月调研分层推进学生常规、教师常规的培养。充分利用市区两级名师工作室、语文青年教师工作室、教师评优课竞赛、教研组师徒结对等平台促进新教师成长,增强教师人文底蕴,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争取在市区新秀、能手评选中取得好成绩。
5.课程建设:深入课堂不断践行语文学科课程建设方案,注重部编版教材实施的各项学习与培训,寻求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的深入点,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整体认识学科单元内容体系,挖掘育人价值。大力推进校本课程《诗意阅读》,市级课题研究项目有序开展系列活动。
三、关键性事件:
教师发展:1、区评优课竞赛(十二月份)
2、教研组长培养机制的完善,尤其是新教研组长的培养
3、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师评选
学生发展:根据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考核历,扎实落实月质量调研和反馈。
日常教研:1、集团内两校分散与集中的日常教研正常开展,并不断提升质量
2、部编版教材的实施,培训与各个层面的学习与展示。
四、具体工作策略
(一)课程——行动方式:人人参与、重实效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各教研组围绕部编版新教材,从识字、阅读、习作三个领域,挖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注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度,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进行建构,能结合“诗意语文课堂”规程,渗透“语文要素”的挖掘。同时,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落实好新教材的有效教学。
附1:部编版小学语文 一 (上)课文第 一 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内容 (分课时) | 第( )学段 | 学生分析 (有什么?缺什么?提升什么?) | 课标分解 | 活动设计 | 前置性作业 | |
基本目标 | ||||||
高标要求 |
课外阅读的日常推进。
借助晨诵、周一校本课诗意阅读、午间微课程、每周五语文学科阅读等时间,推进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展学科视野。教研组长要结合语文学科各年级的必读和选读书目精心规划,将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阅读指导等长程设计,并结合各年级常规积累设计本学期期末课外积累的考核要求。(期末进行考核建议:低年段可以设计展示活动,中年段进行卷面的知识竞赛,高年段可以与期末检测整合。)
附2:年级课外阅读序列表
( )年级课外阅读序列 | |||
课外阅读书目 | 推荐原因 | 阅读形式 | 考核形式 |
整本书指导( ) 每天打卡( ) 每周阅读单记录( ) 亲子共读( )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
3.期初课程的精心规划
各教研组抓住两校分设的节点,在上学期期初课程初步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针对期初第一天,第一周的语文课程,做精心的策划。“开学第一课”、“一周新课程”,通过教研组整体策划,对整册的教材做通盘地梳理,整理出适合的主题,形成年级特色,再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符合班级情况的期初课程。过程中做到“四个有”——有具体计划,有详细备课,有过程记录,有课后反思。让期初的语文课程主题化,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一学期的语文学科学习从“一周新课程”开始。
(二)专题研究——行动方式:整体有机、重序列
1.研究内容: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用好统编版教材,呈现诗意特质,落实课堂转型。
本学期的专题研究在上一学年的具体推进下,本学期着重指向学科关键能力中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更贴近老师们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关注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积淀。各年级要重点研究学生识字、阅读、表达的年级能力表征和培养策略,学期结束要形成识字、阅读、表达的能力表征细化表。每位教师学期末上交一篇围绕专题研究撰写的案例、教学片断分析、论文等,视为一学期教科研考核的重要依据。
附3:教研组专题研究表
( )年级( )专题研究 | ||||
教师层面 | 学生层面 | |||
时间节点 | 推进内容 | 组内分工 | 能力表征 | 培养策略 |
2.研究措施:重心下移,全员浸入,分层推进,整体联动。
(1)重心下移,全员浸入。
周五下午(可机动调节),进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可以集体微备课与听评课穿插进行。教研组长制定好计划,安排好前移后续的活动,负责好资源管理与收集,保证组内所有教师一学期能承担一次组内教研活动(承担校级的除外)。
附4:教研组组内教研活动安排表
( )年级语文教研组组内研讨课安排表 | |||
时间 | 研究内容 | 责任人及班级 | 教研组台账记录(月考核) |
( )年级语文教研组组内集体备课安排表 | |||
时间 | 集体备课内容 | 主备人 | 教研组台账记录(月考核) |
(2)分层推进。
为了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月中周三进行大学科组的教研活动,主要进行基于学科关键能力,呈现诗意特质,落实课堂转型的研究。每月末周三进行分年段教研活动,低年段(1-3)主要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及一年级学生学科常规养成的研究。高年段(4-6)主要进行部编版教材下的阅读与表达的整体研究。
附5:教研组教研活动安排表
时间 | 周次 | 研讨主题 | 负责教师 | 研讨内容 | 合作团队 | 周一集备 |
(3)整体联动。
为了保证学科组教研活动的品质,推动专题研究的深化,落实好部编版教材的使用,给予全体语文老师研究、借鉴、启发的作用,本学期学科组层面的教研活动由各年级骨干教师承担。
3.过程管理:聚焦规范,长程策划,扎实日常,提升实效。
(1)制度保障,提升日常教研的品质。
每位教师必须及时、全程、积极参与各层面教研活动,教研组长为每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教研组长主动策划,及时收发资料,对应教研组长的职责范围及时记载,上传校园网资源库。每次学科组活动后将过程性资料上交学科责任人。
ƒ每位教师采用课堂观察表进行听评课,提前关注每次教研活动的研究点,提升教师思维的参与度,提高听评课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新基本功。
(2)长程策划,提升集体备课的实效。
集体备课。一月一次进行语文学科组层面集体备课,一月关注一项教师基本功素养的提升。40周岁以下教师演讲、讲故事、朗读基本功训练,当场抽签抽内容,由教研组长和老教师做评委。其余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由组长定人定内容,落实好每一次的集体备课。
‚每日一议。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每天进行一次教研组非正式性的微型研讨,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相结合,教研组长或组员分工及时汇总一周所议内容,做好台账资料。由备课组长带领全组教师仔细剖析第二天的课分几大环节,一放什么,二放什么,三放什么,重点关注什么,把三放三收环节细致理清到位,真正保证每天的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议一议专题研究的发展过程,议一议对学生阶段评价的要求等。
(3)聚焦规范,落实月常规调研。
课堂教学调研:每位教师关注每月调研方案,提前准备好月调研的课,要求与备课本上的教案匹配度高。教研组长梳理各年级学生课堂常规培养的要求供组内教师学习,转化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调研时关注常规培养在课堂上的落实,促使儿童立场在日常教学中的全面扎根。
‚每月备课检查:因为全面使用新教材的契机,尽量能在9月2日开学前,把整册语文书上的教案统一分工好,分到的课文由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共同备课,制作课件,并写上主备教师的名字。在每日一议、每周集体微备课、每月集体备课时进行集体讨论,从而进行二度设计等个性化修改。1-2年级教师在已有备课的基础上再次用不同颜色的字体进行精备、修改。完成备课的过程由教研组长严格把关,对不合格、没精备的教案进行重新返工,保证在新起点上有高质量的备课。在此基础上,工作5年以内的教师再进行纸质备课本的完善。
ƒ加强作业常规的执行力:低年段重点关注学生的书写质量,三至六年级关注学生习作的质量,过程调研中还将对教师的批改规范进行检查。
(三)教师发展——行动方式:生命自觉、重抱团
1.依据《龙虎塘实验小学教师三年发展规划》梳理细化教师本年度的发展目标,期初进行学期目标的制定,期终进行目标达成情况的分析与汇总。
附6:教师发展细化表(教研组长填写)
教师姓名 | 五级梯队情况 | 发展目标 | |||
论文 | 公开课 | 课题 | 理论学习 | ||
2.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青年教师成长团主要培养第一年新进教师,锤炼课堂教学基本功,使新教师尽快入门入格。本学期将继续利用“语文青年教师工作室”的平台,加强青年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从备课、听课、评课、理论学习、论文撰写等几方面,逐步培养新教师的能力,并创设多元丰富的平台,如每月新教师成长课,每学期新教师基本功比拼等方式,展示新教师一学期在教学基本功上的成长。同时,邀请校外的专家力量共同推进工作室的发展。
3.潜力教师成长团活动。可与周三的学科组层面的教研活动相整合,基于统编版教材的理念,重点研究语文学科关键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每位成员必须形成自己的微型课题。潜力团教师要提升独立解读教材及设计学习活动的能力。
4.师徒结对——提升青年教师的学习力,对丰富资源的转化力。要求徒弟听一节课,再到本班上一节课,师傅每月至少要听徒弟的课1-2节。
四、学生培养——行动方式:关注全体、重能力
1.关注各年段学生素养能力的提升。
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学生生命成长涂一抹亮色。新学期,对学生语文课堂新常规将加强调研,尤其是低、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将重点关注,对于一年级,我们将从“听”“说”“读”“写”各方面,教研组长制定相应的计划,各班逐一过关;三年级起步作文的教学,着重进行关注;其他年级结合月调研、日常研讨、专题研究进行主题式突破。
2.关注学生市区学科竞赛方面的突破。
积极参与各项作文、阅读比赛活动中,尤其是在十月份区、市作文比赛中,“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活动中,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加强赛前辅导,争取有优异成绩。
3.关注学生各阶段质量调研的情况。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加强月质量调研的过程管理,将每月质量调研和学科专项素养考核(朗读、阅读等)结合起来,每月一次的月质量调研,期中的学科专项素养考核,依托教研组的专题研究,加强日常研讨,根据年级要求,归纳、整理单元重点,扎实进行月质量调研,同时关注过程和结果,加强调研后的分析,有效调整策略。
附7:2019年秋语文学科专项素养考核安排
项目 | 考核时间 | 补验时间 | 备注 |
3-6年级作文选拔 | 九月份 | 各班推荐一名同学参与校级作文选拔活动 | |
一年级基本笔画过关 | 十月份 | 十一月份 | |
1-6年级阅读能力考核 | 十月份 | 十一月份 | 加入部分检测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试题 |
1-6年级朗读测试(整班) | 十一月份 | 十二月份 | |
一年级“听说读写”能力过关 | 九月份——十二月份 | 一月份 | 逐步深入与突破 |
一年级拼音游园活动 | 十二月份 | 一月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