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就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本学年,教师走进家庭进行“大家访”后,对各个学生问题、家庭问题作了归因分析,做了课程设计,帮助家长解决问题,从而助力学生学习成长。6月18日晚,龙娃剧场里30位家长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沙龙——家庭问题归因及分析。学校请来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范晓宇老师,现从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调适工作十年,已具有120小时督导经历,以及千小时的个案咨询时长等。
本次课程以宽松互动形式,帮助父母们解开心结,平静地对待孩子,探索、反思和感受自身教育的问题。范老师从自身的经历讲起,揭示心理的共情,家人的理解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父母自身的情结对孩子有很多隐性的影响,孩子暴露的问题都根植于家庭教育。
进入热身环节,范老师发放了卡牌,每张卡牌上都是一幅模糊的画,每位家长抽取一张,说说画面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或情感,联想到的生活情景或者孩子的相关问题。交流时,有的家长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场景,有的家长联想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反思了家庭相处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接着,范老师列举了一些三年级孩子常见的问题,比如:孩子脾气差,小皇帝性格;孩子胆小没自信,不敢主动表达;孩子把问题归因于他人,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孩子不上进,不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等等。家长对照自己的行为,选择一个最在意的场景,写下了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话。
然后,范老师发贝壳,原来贝壳的大小和深浅代表自己的孩子,越大越深的贝壳代表自己的孩子越听话。家长纷纷拿起地上的贝壳,把它当作会倾听的孩子,说出对孩子的话语。范老师现身说法,针对其中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比如通过买一些信息类书籍代替孩子从手机和网络获取信息,不要代替孩子决策和选择。
追问:如果你再次对孩子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家长再次走到刚刚选择的贝壳旁边,说出要对孩子说的话。家长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深深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大声说出想要对孩子说的话。有的家长声泪俱下,有的默默哽咽,有的愁容满面。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心理引导之下,家长们会若有所悟,慢慢摸索中能用更加合适的方式跟自己的孩子相处。
这次成长课程带给大家一次不同的相遇,在这里遇见了一群人,遇见了有趣的导师,最重要的是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成长为更优秀的父母。
撰稿:许阳 摄影:许阳 审核:吴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