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弘雅家长>>家教优文>>文章内容
父母的格局
——成就孩子另外一种正能量
发布时间:2021-08-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林燕群


  常州市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一(1)班 毛悦翔妈妈    莫丽华

  作为母亲,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精力去陪伴与帮助孩子,而对梦想的追求又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地挑战自我,跟很多父母深度连结和交流,听过无数父母包括自己感慨:做父母真得不容易!既要做好自己 ,又要不断学习, 在孩子发生问题时,还要保持冷静,用智慧发挥十八般教育得武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陪伴孩子学习和成长呢?这是一直要做的功课。

  回想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我的儿子小鹿今年8岁是个帅气又挺有爱心,尤其是很阳光,妥妥的一枚小暖男。在他的教育上也走过很多段弯路。他是我跟他爸一起亲手带大的,我不止跟他说过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我们都是“白手起家”,边学习边成为孩子的领路人。所以第一次当妈妈当然也会有犯错的时刻。不管谁错了都要跟对方诚恳的道歉。

  尤其是他的学习,一直都是点点滴滴陪伴着他。让他觉得爸爸妈妈都在陪伴着他, 而不是他一人孤军奋战。

  人生分为不同的境界,学习分为不同的格局。作为父母,你是否引导孩子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学习?不同的回答,带来不同结果和人生。

  我也思考过这三种境界:第一是为了找工作而学习,什么专业毕业最好找工作就学什么;第二是因为兴趣,确实因为深深喜欢自己学习的专业,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是其次的; 第三是因为使命感而学习,或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或怀抱“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这三中境界,对应的就是三种长远的学习格局观。第一种很实用也很现实,但从长远来看,只有第二,第三种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奥妙。小鹿从幼儿园开始就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各种各样的汽车模型,甚至会靠记忆画些动物的形态,这些都是他曾经参观过海底世界,兴趣是激发和挖掘一个人更多的潜能。

  在引领孩子学习的路上永无止尽的上下求索。 我的愿望,绝不止于培养一名显示意义上的优等生,而是不断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目标感和使命感,通过探索周围的世界,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角色。

  自己也有很多认知误区,比如:

  考试提不了高分是考题没刷够吗?

  学习拖拉是父母叮嘱不够吗?

  不断犯错就是坏孩子吗?

  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到底应该让孩子拼成绩还是拼能力?

  除了分数,还有哪些能力可以决定孩子的终生竞争力?

  如何教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责任?等等。

  唯有自主学习,方能赢在未来

  向外输出学习法:真正的学霸都是这样学!

  训练语言输出式学习的四个建议:

  1.从小和孩子一起阅读,养成互相讲故事的习惯。

  2.平时在家营造轻松谈话氛围,多和孩子聊聊天,同时安排小伙伴之间的活动,让孩子给小伙伴讲题或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鼓励孩子主动在学校担任一个小小的职务,或者去参加一项课外活动,诸如演讲,街舞等等。演讲让他一次次的能自信再舞台上勇于表现自己,积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参观博物馆让他去通过听,看了解他同龄的人是怎样去当个小小讲解员,比如可以模仿他人。总之,让孩子去发现生活里可以为他人做贡献的事。所以有时我开车的时候让会他讲解一些他看到的事和物,一遍二遍的让他去说在讲解过程中了解他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测解决方案:如何让孩子牢记课堂知识?

  拓宽孩子的学习场景和学习模式。尤其在今天这种科技高度发展,信息爆炸式传播的环境里,孩子需要更多多维,更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模式,这样才能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更立体,对孩子也更具有关联度,我就会有意识地鼓励他去生活中寻找与这个新学内容相关联的人,事,物,这样才能让孩子对知识具有更感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知识留存率”。因为有时也会在家创造语言环境来让他更好的融入和灵活运用把所学的可以套用起来,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更愉快的接受,自主学和掌握, 另一方面也能检测自己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家孩子。妈妈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知道的他优点和不足之处。很多人都说扬长避短但是我更喜欢把短处也变成长处。 所以我都会鼓励孩子在家当“小老师”这就是在通过“向外输出”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留存率。

  我也会抽取更多的时间来开发和寻找能够让孩子主动学习的各种场景。只有大胆地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我经常告诉我宝贝,不要吝啬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因为分享可以让你记得更多,记得越多学得也就越多。比如他很喜欢看海洋之类的书籍了解很多海洋动物所以他会跟他的同学们介绍这是什么动物, 那是什么动物。 这也是“向外输出”的最大益处所在。同时记得问我世界是否每格城市得海洋世界里得动物都是一样的吗? 我也随口回答他并说是的,反而他说我说的是错的, 比如:上次去的上海的水族馆里的水母跟南京海底世界里根本不一样, 此刻才觉得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能再敷衍就结束了。

  或许, 你也可以这样想想:

  当了父母之后,我们的生活突然改变了节奏, 因为太爱孩子,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未来给忘了。 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一个道理, 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孩子的吃喝拉撒里太久:我们是孩子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我们的任务就是手牵手地把他们送过桥,让他们平安抵达成人世界的彼岸。既然身为桥梁,我们怎么可以变得裹足不前,安于现状?只要我们停下步子,孩子就不会有大进步。

  妈妈是最早的引路人,妈妈的格局大小,视野宽窄先于学校而影响孩子的生长环境,身心发育,乃至孩子的性格养成。所以智慧妈妈要往外走,带着孩子一起去见识成长带给我们的各种人、事、物。

  下面我们再聊聊关于孩子的“犯错”一些问题:

  因为当一个孩子下意识里害怕犯错时,他就会放慢尝试新事物的速度, 大脑接受外界新事物的刺激也会越来越少。 表面上看,家长为自己“乖”孩子很少犯错而感到庆幸,但这样的“乖”却让孩子付出了成长的代价, 让家长“收获”一个鲜少又勇气尝试挑战的人, 一个在未来世界缺乏竞争的人, 因为没有犯错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 我一直鼓励小鹿大胆去尝试, 记得有次班上举办的演讲,刚开始他不太愿意积极发言但是我给他报了名, 我跟他说“妈妈只希望你大胆的说出来,一定要说,不管说的是否有感情都必须大胆的说出,我就让他看了短视频里胆子小的人都不能保护妈妈。 ”所以只要有外商来我都会让他跟着让他仔细观察,慢慢的他也就会由变动变主动。 挺好!

  孩子犯错可能是陷阱,妈妈不让犯错时更大的陷阱。对于孩子犯错, 大部分家长其中也包括自己也会有以下三种反应:

  1.立马站出来纠正孩子, 生怕错误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2.指责甚至打骂,希望用惩罚让孩子长记性,并且让他保证以后不再犯错;

  3.无时无刻不崩着一根弦,希望堵死所有导致孩子犯错的源头。

  对照这三种反应,我也是一路走来,一路感悟和学习的。为这个问题我也请教很多专业人士甚至也跟我的意大利客人也聊过孩子的教育,虽然中西教育理念 不同但是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让孩子在错误里多待一会儿”。这就是希望父母让孩子体验一下犯错误给自己带来的负面结果,由此引导孩子理解行为的因果关系,分析自己的错误,主动发现改正行为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同时必须允许孩子犯错,因为都是在错误中找到什么是正确的。不犯错可能是失败的,而犯错有可能是成功的。

  有一阵小鹿放学回来告诉我, 他这次默写又错了一个,因为在家他都会主动去默写所以我不解地问他问题出在哪里, 他说因为没仔细听,但是连着3次都是因为没认真听,我就跟他一起讨论甚至也严厉批评过他,他也知道上课时候不管对于错必须跟老师积极配合老师,后来我就跟他指定一个约定,只要每天回来表现好尤其是上课积极跟老师互动回来都奖励他“一个五角星”等他积攒100个可以满足他一个愿望。所以这段时间他上课开始积极举手,默写的时候认真写慢慢改掉这个马虎坏习惯。我夸奖他这就是改正错误中得到进步。

  通过这样的思维模型来自我修正和训练, 我和小鹿一起慢慢习惯了更理性, 更辨证地来看待犯错。 更重要的是, 小鹿不再害怕与我讨论犯错, 也会说出犯错的原因并由此改正错误, 是值得我为他鼓掌的。这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理性应对犯错所带来的良好结果, 父母能否容错,孩子就能从错误中得益。

  容错机制:养育真正“乖”孩子的秘诀。

  孩子也问过我“妈妈,你小时候也犯过错吗?”我想了想后直接跟他说:“妈妈小时候也犯过跟你一样的错误,也被妈妈的妈妈批评过.”  我以为他听完我小时候也被批评过会开心的笑,突然他说:“那外婆有没有打疼你啊?” 可以看出孩子如此的关心自己,所以慢慢的经验告诉我,当一个孩子做“错”事时,最需要的时父母的理解和宽容,然后听父母分享一下自己年轻时同样犯错的不完美时光, 这会让他知道犯错的人不只是他一个。因此在改正错误的道路上他也不是孤单一人。最后他会想,既然妈妈也犯过同样的错误, 那么妈妈的经历和教训是值得自己了解一下的。妈妈坦然的跟孩子讲述她曾经也犯过同样的错误,甚至一个问题还犯过很多次,孩子也不会抗拒和拉远亲子距离反而会拉近和缓和亲子关系。

  由此可见,只有妈妈活出了格局,孩子才能有榜样,视野,信念以及内在的力量去争取和把握自己的人生, 去参与和改变未来的世界。当你的孩子属于世界,世界才会属于你的孩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新苑五路8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