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三7班 曹玉宸父亲 曹玮
摘要:理想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本文以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小事为例,从培养兴趣、制定规则、陪伴孩子三方面陈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所起的作用,在探索中寻求理想的家庭教育之路。
关键词:家庭教育;兴趣;规则;陪伴;成长
理想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魏书生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国忠先生说“让每个孩子都可以主导自己的人生,达成个人的完善”。父母作为孩子接受教育历程中最长期的陪伴者与指导者,应当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走下去。
一、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会产生无穷的动力。要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在曹玉宸上幼儿园时,我给他介绍各种各样的艺体类培训项目,让他选择数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然后报名参加相关的培训体验班。开始时,孩子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的兴趣点,他尝试了机器人、机械结构、围棋、足球、绘画、尤克里里、跆拳道、魔方……很多项目去了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经过尝试,我发现孩子对机械结构和尤克里里的兴趣持续时间较长,和孩子沟通后,他表示想要继续学习。于是,我们把这两项作为长期培养的方向。
除此之外,我会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去户外体验。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观察,了解风景背后的人文知识,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孩子对于植物兴趣浓厚。起初,他只是对于各种果实感兴趣,后来,兴趣迁移到了各种果蔬、花草、常见树木、菌菇……于是,我为孩子购买了《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等全彩绘本书,让他尝试阅读。当时,孩子识字不多,但对全彩图片很感兴趣,看着看着,逐渐能发现一些和书上类似的周边植物,每次发现,都让他兴奋不已。恰好离家不远处有一片空地,我和孩子妈妈就带着孩子,去开辟了一小块属于孩子的“农田”,孩子和我们一起开荒、播种、浇水、施肥、收获,见证了一颗颗种子成长的历程,也感受到了成长的不易和收获的喜悦。后来,由于建筑规划,那块地没了,我们就在自己阳台上种上各种瓜果、多肉植物。在带孩子去西太湖游玩的过程中,从一位钓鱼老者手上买回一只小水龟作为孩子的宠物。后来,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作文的素材。因为兴趣,孩子对学习变得乐此不疲,因为兴趣,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提升,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
二、规则为行动提供持久力
孩子的天性,决定了孩子总是“善变”的,往往不能对某一件事保持长久的兴趣。这时,就需要规则的介入,让兴趣时间变长,从而引发长时记忆与深度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而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
从孩子3岁起,我就让孩子知道,这世界上有规则的存在,规则是有序发展的前提。当孩子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我告诉他,哭闹改变不了什么,并让全家人统一战线,坚持原则。经过多次强化,孩子知道了规则,不再无理取闹。
在很多时候,我会和孩子一起商量、确定规则,或是奖励、或是惩戒。一年级时,孩子想要一套乐高积木,并主动提出用语文、数学期末成绩均在90分以上来换取。我和孩子商量,增加了他更想拥有的发电机和可编程机器人,并在孩子提出的基础条件上增加了两个档位,最终,他用92分和98分换到了自己想要的发电机。又一次,他提出想要一套海底小纵队积木,并提出用洗一周的碗来换,结果,没有坚持到最后,也未能得到想要的玩具。虽然孩子对自己的挑战失败了,但看得出孩子很希望拥有这个玩具,他对乐高的组合与创造性思维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能将自己的想象融入积木的拼装中去。于是,我把平时要求他完成的事情整理好,让孩子自己重新制定一个计划,完成后就能得到他想要的积木。这次,孩子坚持完成了每天的弹琴任务,也拥有了他想要的玩具。
规则意识的树立,让孩子懂得了很多,也学会了坚持与努力。规则的制定,不是家长的专断,应该让孩子参与其中,共同制定、努力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为持续学习与发展提供保障。
三、陪伴是共情与长情的保障
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是独子,孩子也是。我小时候,学习压力不大,教育“内卷”并不严重,还有大量时间可以和小伙伴们嬉戏,校内学习之外,八十年代的文化课补习氛围并不浓郁,我当时也只是学习了奥数和几项乐器。而现在,工作压力大,家长忙于生计,往往忽视了陪伴孩子,而是简单粗暴地把这项重要工作交给了手机、电脑、电视……
由于工作原因,我多数时间也非常忙,但只要有时间,总会陪伴孩子。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我不希望孩子过早沉沦在题海中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没有给孩子报任何文化课辅导班。省下的时间,让孩子可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很多时候,我在工作,孩子在看书、学习,或是室内运动,我们相互感受着对方的努力,又不相互影响。在这安静的默契中,孩子学习变得更能沉下心来。
下班后,自然是以孩子为核心,帮助他培养独立完成学业的能力,欣赏他的积木作品,帮他拍摄他的手摇发电七彩灯视频,并按孩子的要求发给家人,炫耀他的努力成果……等孩子休息了,再开始自己未完成的工作。
对于手机、电脑、电视,我告诉孩子它们的正确以及主要用途,在规则的前提下,让孩子自主掌握它们,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并未因此而沉溺其中,而我,只是一名规则的监督者。
孩子是孤独的,他们需要陪伴者,伙伴,或是父母。作为有着成熟三观的成年人、孩子一生最长时间的陪伴者,更应坚守这份权利与责任,陪着孩子健康成长,在陪伴中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与接受到的错误信息。曾听过一句揪心的话“爸爸妈妈,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等到孩子不再需要你的陪伴时,再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了。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孩子共情与长情的重要保障。在陪伴中,让孩子成长出独立人格与健康心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作为父母,在曹玉宸的成长之路上,我以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以规则保障孩子行为的持久性,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用陪伴见证孩子的点滴成长。只为孩子能在成长路上身心健康地发展下去,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参考文献]
赵国忠. 教育理想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50
宋永新. 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10):27
文雯. 怎样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 (2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