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弘雅课程>>数学学科课程>>文章内容
弘雅教师|聚焦“双减”(数学):深耕作业微研究,探索教学新样态
发布时间:2021-12-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何玲洁

  随着“双减”政策相继出台,“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管理,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更对一线老师提出了高要求,政策落地的探索与研究势在必行。12月7日下午1:00,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数学学科组聚焦“深耕作业微研究,探索教学新样态”的专题,进行了作业设计与管理新路径、课堂改革新样态的研讨,会议由荆亚琴副校长引领,何玲洁老师主持,全体数学老师倾情参与。

  深耕微研究

  各年级教研组聚焦年级特质,围绕“作业”主题从作业设计、作业批改和作业反馈等几个角度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绘制外显、有效的思维导图。

  共享新智慧

  三年级:作业设计的几点分享:(1)展示类作业;(2)绘本阅读类作业;(3)体验类作业;(4)课题实践类作业。

  二年级:作业批改的几点分享:(1)基础性作业过关检测为主,这些基础练习都将在课上完成,通过星级制度、互评制度和课堂讲评等方式进行批改和讲解;(2)拓展类作业分成阅读、表达和操作三大类,这样的作业可以通过《个人成长手册》、线上或线下海选、引入批注表情包等方式共享与展评。

  六年级:作业反馈的几点分享:(1)评价从闭环走向多元;(2)形成学生作业批改记录;(3)缩短作业反馈周期;(4)聚焦重点与难点;(5)搭建优秀案例展示平台。

  探索新样态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年级教研组已经行进在探索新样态的路上,

  一年级:学习《认识图形》后,学生对立体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带领孩子们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了《玩转拼拼搭搭》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认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

  二年级:聚焦“平面图形”通过做一个可以移动的长方形框为切入点,在移动的过程中感受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直接的区别和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瞧!小朋友们一起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在有趣的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体验。

  三年级:生活处处是课堂。三年级的“小小调查员们”走进超市,先掂一掂、抱一抱、拎一拎......忙的不亦乐乎,用心感受这些物体的质量。接着体验各种各样的秤,称一称,比一比,把质量记心里。最后用心感受、用数说话,他们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瞧,我们记录得多认真啊!“小小调查员们”在生活中体验“千克和克”,形成质量概念、培养量感,同时在他们的心中也种下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的种子。用心浇灌、茁壮成长。

  四年级:结合《升和毫升》单元,课堂上利用容器、滴管等实验器材,让孩子经历做一做、量一量、说一说的过程,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量观念。课后,我们走进生活,寻找身边的容量。“哇,原来一桶油真的4升呢!”“我的牛奶250毫升,我18口喝完,看来一口大约14毫升哦。”孩子链接生活与知识,真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容量观念。

  五年级:坚持开展每月“好题分享”互动,同学们就自己平时练习中的好题进行收集,从中选取1-2道进行数学好题的讲解。有的同学讲解错题,再一次巩固了对题目的理解;有的同学讲解思考题,帮助更多的同学掌握思考方式;也有的分享课外好题,丰富了同学们的习题知识库。在同学的视频讲解中,大家方式也很多样,有做成迷你课件的,有在小黑板上演示的,有直接在本子上书写的。在讲解活动中,同学们不仅更近一步掌握了数学知识,在数学表达上也不断熟练,完整了。

  六年级:自然与生活是最好的作业,大自然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树叶,有的圆圆的,有的长长的,还有的像我们张开的手掌……树叶的形状和它的长、宽之间有联系吗?圆圆的树叶长和宽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长长的树叶呢?带着对树叶的这些思考,六年级的同学们开启了一段美丽的探究之旅,一起寻找树叶中的奥秘,感悟自然之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同一种树叶的长与宽的比值比较接近;比值接近的不同树叶,形状也相似;树叶长与宽的比值较大,树叶就越狭长。

  向美、挑战、生长

  最好的作业是适合学生、能让学生喜欢上的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展能力,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作业的研究,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思想,从作业设计到管理路径的研究,从本质上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过程,自己探索学习的路径,实现自我的提升,这既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措施之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未来龙二小的全体数学老师们会继续向美而行,努力挑战、务实生长!

  (撰稿:姜丽娟 摄影:各教研组 审核:何玲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新苑五路8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