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导入】
马思扬:嘿,瞧你这一脸失魂落魄的样子,这是怎么啦?
顾译:这不昨晚做了个噩梦,梦见自己差点被雷电击中,吓得我现在还没缓过神来呢?
马思扬:你瞧你,一定是昨晚的家作没认真做吧,做了亏心事,这才怕雷电。要我说,这雷电有什么好怕的!
顾译:那你这可真是冤枉我了,我要请同学们来为我评评理,这雷电到底可不可怕!
马思扬:行啊,那咱们就来举办一场《雷电,你怕了吗?》辩论赛,怎么样?
顾译:有趣有趣,那赶紧辩起来吧!
《雷电,你怕了吗?》辩论赛
正方辩手组&反方辩手组:
正方1辩(戎颜展):首先我们认为雷电是令人惧怕的。从直观感受来看,雷电无论是从声音还是形态,都给人带来可怕的感受。不信,大家来听一听,看一看。【播放视频1】
大家说说,这雷电可不可怕!
反方1辩(杨天麟):我方认为,看待事物不能只看事物的表象,我们要科学认识雷电。最近读了中国神话故事,在古时候,人们也未能正确认识雷电,认为雷电是由雷神掌握的,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雷公电母,雷震子等形象也因此而来。但其实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让我们走进气象课堂科学认识一下雷电吧。【播放视频2】
正方2辩(解潘琪):我方认为,雷电是自然现象没错,但也不可否认,它所带来的巨大伤害。请看这几组数据:【点PPT——数据】
①世界范围内,每秒钟发生的雷电次数多达上百次
②一年平均的雷电发生次数就超过了30多亿次。
③雷电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④雷电的电压约为1亿至10亿伏特。家庭的平均电压为220伏特,这个电压足以把一个成年人触电身亡。雷电的电压,是家庭电压的四百多倍不止啊!
⑤我国仅仅因为雷电致死的人员就超过3000名。
看,雷电是如此高发,且伤害值极高。
正方3辩(袁琪):是啊,雷电危害大的新闻也是不在少数。让我们走进海豚新闻直通车去听一听吧。【新闻图1】
湖南一男子被雷击身亡,一男子慢跑遭雷击,急送医不治;【新闻图2】湖南株洲一男子遭雷击身亡。相信这样的新闻大家也见得不少吧。
正方4辩(王阳):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让我们走进安全小课堂去了解一下吧。
【播放视频3】
正方5辩(贾庭语):雷电除了会对人生命造成危险,广袤的森林遇到雷电也是灾难重重。雷电火也被称为最难防范的林火。
【播放视频4】
反方2辩(陈泳臻):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刚刚正方所阐述的雷电危害均是因为是防雷电检测技术的欠缺以及个人防护意识的缺乏。
反方3辩(于仙君):是啊,面对雷电,我们不能只惧怕它,而应该勇敢正视它,去研究它。说起雷电,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富兰克林。播放视频5】
反方4辩(刘婷婷):富兰克林不惧怕雷电,勇于去探索未知的事物。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精神,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迷信。
反方5辩(樊峻熙):是啊,正是有了这样卓越的一群人,我们国家的雷电检测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现如今气象部门可以利用“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设备检测雷电活动并及时发布雷电预警。技术的发展,逐渐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也大大降低了人类对雷电的恐惧感。
【评一评】
顾译:听了正反方的论述,我一时间倒也真不知道自己是该害怕雷电还是不怕雷电了。
马思扬:是啊,不过别着急,咱们不是还有朱老师呢嘛,我们去听听她怎么看?
朱老师:同学们,你们的辩论赛真是太精彩了。正方辩手用数据与事实说话,反方辩手逻辑清晰,表达起来头头是道。老师要为你们点赞!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要怕,也要不怕。
顾译:这是什么意思?
朱老师:“怕”雷电,是我们要对雷电有敬畏之心,要时刻谨慎,提高防范意识。同时我们对自然也要有敬畏之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怕”雷电,是我们要对雷电有研创精神,科学认识它,用新技术去减少它所带来的危害。所以,看待问题,要从多角度去看待,这样我们会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
顾译:噢,我明白了。我们要对自然有敬畏之心,也要有不断探索的创新之心。
马思扬:朱老师,还有一个小队,他们要来为我们分享“防雷电”的小知识,让我们赶紧喊他们上来吧。
【防护记心间】
【贺梓梦】我们小队将防雷电的小知识写进了一首首小诗里,随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周裕函】趁着雷雨季节还未到,检查防雷设施可有效,莫到雷雨天气后,后悔检测没趁早。
【钱辰皓】员工安全教育别漏掉,高空野外电气易燃爆,单位家里都防范,雷电知识要记牢。
【王秋泽】忽如一夜雷电来,千树万树要躲开。纵有风雨无情扫,远离金属破高台。
【洪睿泽】雷公电母欲问候,先关手机关电器。天若有晴天亦老,人间安全是第一。
【赵昊彦】:我们小队也将防雷电小知识写进了儿歌里,随我们一起去听听看吧:
舞台中央表演:赵昊彦、李芳婷,张可馨,张辰熙,沈杰修,万博文
【总结】
顾译:今天的收获可真是不少呢,科学认识了雷电,对它抱有敬畏之心,也将雷电防护长记心间。
马思扬:是呀,收获可不少呢。我们的自然探索之旅第一站,圆满结束。让我们赶紧开启下一段探索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