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你知道我们六年级的“研百年发展,寻中国脊梁”系列活动吗?
B这还不简单,让我给你科普科普。我们分别从体育、农业、航天、国防、新文化、科技等领域寻找“中国脊梁”
A今天我们中队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大国重器,科技兴邦”
一.回眸历史,见证荣光
1949年新中国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自此, 中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伟大跨越,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科技的腾飞。(视频:回眸中国科技发展)
二.科技助力,竞技更强
甲2021,奋斗百年,初心不忘,永攀科学巅峰向世界展示中华魅力,古老的东方古国,一跃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XX,你还记得暑假我们一起看的东京奥运会么?
乙38金32银18铜,现在想起来,我还激动着呢。
甲那你知道,奥运赛场上,我国健儿能够屡创佳绩的原因吗?
乙那还用说嘛,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呗。
甲那你可就狭隘了,除了运动员个人天赋、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科学的训练方法外,我们还有一个“法宝”——训练场上的“黑科技”。
乙真假的?竞技场上也蕴含科技?
甲:奥运竞技场,其实,也是大国科技和大国制造的竞赛场。奥运见证每名运动员的光荣与梦想,也见证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
乙:哦,那你来说道说道
甲:我们团队针对竞技背后的科技做了专项研究,让队员们给你科普一下吧。
队员1:赛艇队员背后,站着一位“精算师”——那就是中国航天的“风洞”技术。这项原本运用于导弹、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技术,被转化为中国赛艇队的“三维力测量平台”。依靠这个平台,能够精确测量气动阻力,计算最佳编队组合,保障赛艇运动员在最低阻力下劈浪前进。
队员2:游泳队员的背后,站着一位“千里眼”——那就是导航系统的惯导技术。曾经的军事科技,已成功嫁接到游泳训练中。划频、划幅、划次、转身——每个动作都有精细评估、精确参数。懂行人情不自禁赞叹:“有洲际导弹技术作保障,中国泳将怎可能不摘金?!”
对员3: 科技的力量,不仅助力中国竞技体育达到更快、更高、更强,也延伸进百姓日常生活中,让全民健身更加多彩多样。清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晨跑的人们身着速干衣、佩戴智能运动手环,追光前行;傍晚,从南国到北疆的城乡少年,在溽热的暑期,穿着“氢弹科技”的篮球鞋,挥汗如雨。瞧,乒乓球自动发球机,智能网球机器人
乙:哇瑟,可真是,科技助力,竞技更强啊!
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融进了我们民族发展的血脉中。
从“一根螺丝钉都要进口”到“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从“东方红”升空到“嫦娥”落月,从“蛟龙”深潜到“复兴号”领跑,依靠科技,我们建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其实何止这些,中国车、中国船、中国桥、中国路这些都依靠科技
乙:说到这,让我想起最近北京展览馆刚落下帷幕的科技成就展。
甲:还有这事儿?作为科技小达人,怎么能错过这种盛会呢。
乙:我跟你说啊,这次展览,那叫一个壮观,展馆里,集中展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改革的最新进展。什么中国空间站、“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载人潜水器、高速磁悬浮系统、各式农业黑科技等等,应有尽有。
甲:天呐,感觉自己错过了一个亿
乙:别忧伤了,我们团队专门针对新科技做了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带你开开眼吧。
三.中国智慧,中国创造
1.中国天眼带你仰望星空
队员4: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当今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刷新了人类已知的最远观测距离,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队员5:而南仁东,作为“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在1994年时,他放弃了高于国内300倍的薪资,毅然返回中国,决心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和团队的努力下,四代科研人接力,耗时整整25年,终于成功打开“中国天眼”。
队员6:“天眼”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从2016年落成启用至今,四年时间里,它已发现脉冲星超240颗。而自1967年发现第一颗脉冲星至今的50多年里,人类一共发现的脉冲星也只有2700多个。
2. 纳米发电节省世界的能源
队员7:用纳米发电,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相当于10个原子的长度。2012年,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成功通过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他的设想下,如果将这些能量,通过纳米发电机收集起来,就可以在一些特殊领域,为自身提供能量供给。纳米能源,无疑逐渐成为新时代的能源。
3. 语音合成技术带你聆听故人
队员8:让逝者的声音得以复活,这可能吗?中国新科技告诉你,这已成为现实。
“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声音,正出自己故的著名配音演员李易老师之口。
他不仅在《环游地球八十天》《肖申克的救赎》等知名影视作品中担任配音,还为《再说长江》《大明宫》《美丽中国》《地球脉动》等多部纪录片献声,业内享誉度极高。可惜的是,这位优秀的播音员在2013年时不幸因病去世。
队员9:那有没有可能让他的声音继续被喜爱他的观众所听到呢?纪录片《创新中国》,就借助中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语音合成技术,在李易家人的授权和支持下,通过选取搜集以往配音纪录片的可用声音素材、处理和调优,重现了李易老师的声音。
这不仅是对李易老师的致敬和怀念,更是对中国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