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薪火印记,感悟红色初心
——六2翠竹中队寻访瞿秋白纪念馆
六2翠竹中队是一个团结友爱、锐意进取的大家庭。“未曾破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是他们的班级口号。暑假里,我们组成了玩伴团,读《童年》话“童年”(手抄报、阅读摘抄);寻访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故居,在了解他们事迹的同时也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之余,同学们化身美食达人、居家小能手,红烧肉、鱼香肉丝、番茄鸡蛋……样样拿手,收纳整理、拖地打扫也不在话下。开学以来,我们对瞿秋白纪念馆进行了寻访,寻访中对秋白精神有了新的感悟,接下来就看看我们的成果汇报吧。
一、小队寻访初体验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这是瞿秋白写下的著名诗句,他自喻为“江南第一燕”,立志要为黑暗的中国衔来春色,带来光明。
为追寻这衔春之燕,我们六2翠竹中队的队员们,走进瞿秋白纪念馆开展寻访活动。
瞿秋白纪念馆位于延陵西路,由纪念馆和故居组成。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馆名由邓小平爷爷亲笔撰写。纪念馆西侧便是瞿秋白故居,是瞿秋白一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曾是瞿氏宗祠,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临时展厅。
走进瞿秋白的卧室,书桌上方挂着的那幅笔墨丹青令队员们眼前一亮,一棵棵松柏挺拔,一块块青石嶙峋,一道道溪水澄澈……少年秋白勤奋好学的身影跃然于纸上。
他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至1935年6月18日,年仅36岁的他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自己“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伟大使命。听着瞿秋白的光荣事迹,同学们无不动容,纷纷用文字记下自己的触动。
二、红色“照片”识英雄
一张全家福
大家知道照片中的人物是谁吗?那么你想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吗?
2021年6月29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瞿独伊是唯一的百岁女性革命者。瞿独伊,作为瞿秋白烈士的女儿,深刻了解到父亲瞿秋白的伟大意志,为党和国家作出巨大贡献。(视频:百年丹心——瞿独伊)
最后的照片
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罗汉岭的一处草坪盘腿坐下,向刽子手微笑说:“此地甚好,就这儿吧!”尔后,唱着自己1923年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就义。(视频:瞿秋白英勇就义)
作家梁衡曾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中写道:“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三、声临其境传精神
瞿秋白和国际歌的故事
那是1920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在通往苏联的列车上,响起了法国革命歌曲《国际歌》,那深沉悠远的歌词,一往无前的铿锵旋律立刻吸引住了一位车上的青年,21岁的瞿秋白。相信大家对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非常熟悉,那么你们知道他与国际歌的故事吗?这是瞿秋白与《国际歌》的第一次邂逅,却在秋白的心里埋下了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将《国际歌》推介给中国的革命者和劳苦大众!
1922年,因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瞿秋白返回国内,担任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的主编,同时着手翻译《国际歌》。重译《国际歌》的宗旨,就是要既准确又易唱。瞿秋白住在北京叔叔的家里,守着一架风琴,潜心研思,复写纸写了一张又一张,歌词被改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在1923年成功翻译出了《国际歌》。
秋白虽逝,但《国际歌》所纵情歌唱的、伟大壮丽的人类解放事业将永不停滞!为了理想,多少人前赴后继,才创造除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生活!
四、三代同台话初心
有一种精神世代传承,时过境迁而我们依然坚守,这就是爱国情怀。提起瞿秋白的名字,他的英雄事迹就会浮现脑海,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队员们和他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心声吧!
生逢盛世,不忘历史;以史为镜,不忘初心。幸福,是简单的,但要得到幸福,却不是件简单的事。当我们享受现在美好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这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像秋白一样读书,像秋白一样做人,像秋白一样成才,像秋白一样报国。让秋白精神、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结束语:
瞿秋白以自己短暂的一生来寻觅生命的真谛。他曲折的一生所显示出来的,是一种觅渡精神。他代表着过去的一个时代,更期望一代又一代人开启属于自己的新的黄金时代。
岁月峥嵘,薪火相传。此次寻访活动,队员们走近英雄,感受瞿秋白的革命品质,感悟中华大地永恒的红色精神,更增加了一份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愿。愿队员们用眼睛去观看、用心灵去感知、用思想去感悟,体悟浩瀚丰饶而催人奋进的党史内涵。内化于心,激昂的是信仰的力量;外化于行,以瞿秋白为榜样,从小树立崇高理想,扎实学好真本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强国少年,为长大建设祖国而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