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六5春笋中队是一个友爱、温暖的大家庭。“破土凌云节节高,层层向上透清才”是我们的班级口号。
2022,我们在各科老师们的陪伴下,学研互长乐享生活、智慧成长。在学习上,破釜沉舟,“我们不是最好,但我们力求更好”。暑假里,我们组成玩伴团,读《童年》画“童年”;寻访常州红色基地,追寻薪火印记,感悟红色初心。
忆峥嵘岁月,悟红色初心
开学以来,我们六年级组围绕“喜迎二十大,追寻红色印记”开展系列活动,从开学初的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红孩子争章集结令拉开红色寻访帷幕,六年级各中队分别打卡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恽代英纪念馆以及王诤将军纪念馆。
今天,我们六5春笋中队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近王诤将军,回顾王诤将军一身正气的戎马岁月。
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
王诤,原名吴人鉴,江苏常州武进人,他是共和国信息产业之父,江苏唯一的开国中将。他是一位特殊的将军,他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无线电通信设备;他的麾下不是冲锋陷阵的士兵,而是精通业务的报务员。
他被毛主席称赞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
这座江南民宅,就是王诤故居,王诤将军在这里出生成长,从矢志报国的武进青年,成长为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
一生致力一个梦想,为强军兴军“开疆拓土”
一个人开创一个事业,难!一个人开创一大批事业,更难!然而,这两样,王诤将军都做到了。
无线电侦察,是在“第二次反围剿”时开创的,从此,红军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新闻广播,是在党中央、红军急需向全世界发出自己声音应运而生的。此外,在气象雷达、电子对抗、航空航天、电子工业等诸多领域,王诤将军都是当之无愧的创立者、领导者。
在王诤将军的一生中,周恩来总理也曾多次授命他创建任务。1973年初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把王诤叫到中南海里,拿出一张卫星通信地球站的照片问“王诤同志啊,这种设备我们能不能制造?”王诤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年内,我们可以把地球站造出来!”
周恩来总理听了十分高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诤不顾自己身体在文革中受到的严重损伤,随即开始调研工作,他连续47天跑遍江苏、上海的研究所和工厂,最后决定以南京714厂为龙头,组织150多个单位进行技术攻关。
1975年12月,我国第一个卫星地球站建成,王诤带着地球站建成的照片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已经重症在床的总理紧紧握着王诤的手说,“整整三年,言而有信。”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王诤都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面对矛盾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积极寻找对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面对风险挑战,敢于挺身而出,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一生谱写一部传奇,永葆共产党人的先锋本色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暮年时期的王诤将军积劳成疾,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为祖国的电子通讯事业奉献最后的光辉。
王诤将军纪念馆中有一张照片,那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王诤用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了长达5000字的报告,上报给中央领导同志,此时他最牵挂的还是国家电子工业如何赶超世界水平的问题。叶剑英元帅请著名画家李苦禅画了一幅《松鹰图》赠予王诤,叶帅在画上亲笔题词,“英雄老去心犹壮,独立苍茫若有思”。
回首王诤将军的一生,他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他们始终居于思想政治的高地。王诤将军自踏上革命道路起,就把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值得每一位少先队员学习和传承。
愿为你而歌唱,我的祖国
有一种精神世代传承,时过境迁而我们依然坚守,这就是爱国情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亲爱的祖国,我们愿为你而歌唱。
结束语:
生逢盛世,不忘历史;以史为镜,不忘初心。幸福,是简单的,但要得到幸福,却不是件简单的事。当我们享受现在美好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这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此次寻访活动,队员们走近英雄,感受王诤的革命品质,感悟中华大地永恒的红色精神,更增加了一份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愿。作为一名新时代少先队员,无论面对怎样的严峻考验,我们都要像王诤将军一样,像我们英雄前辈们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不求功成必须在我,但求功成必须有我。志向不息,奋斗不止,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