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听雨,不如听一听春天行走的脚步。搭上开往春日的列车,新一期的弘雅小播客又和大家见面了。为了深入探寻“常州诗国”的研究主题,努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期弘雅小播客四(3)星辰中队的陈忆訫和陈忆甜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东坡与美食的故事。
美食推荐官:
刘雅涵、刘瑾萱:公元1059年,苏东坡奉诏举家迁往京都,船经过重庆时,拜访好友王道矩。王道矩带其乘画舫在长江上游玩,并请他吃鱼火锅。苏轼建议换个吃法,先将鲜鱼爆、炒、炆、熬熟,再佐以火锅料拌匀,之后倒入冷锅。王道矩对这道融合了麻、辣、鲜、香、嫩,且不腥不臊的鱼菜赞叹不已,苏轼对这道菜命名为“冷锅鱼”,这大概是他留给世人的第一道“苏氏私房菜”吧!
陈浩哲:苏轼初入仕途的第一站去了陕西去了,作为四川人的他到了夏天吃啥都没味,于是用小扁豆制作出了“东坡凉粉”,在当地流传开来。有一次,苏轼宴请宾客,妻子决定用家乡菜“眉山肘子”来招待客人。但由于一时疏忽,肘子的表面烧得有些焦黄,妻子赶忙加入各种调料以掩盖焦糊的味道,等到揭锅之时,竟比平常的更香。后来随着“东坡居士”的名号崛起,“眉山肘子”逐渐传为了“东坡肘子”,现在这道菜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家去眉山玩别忘了尝一尝哦!
赵苏桐:在入仕十周年之际,他的职业生涯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波折,遭到排挤的苏轼,为了避祸,主动申请离京,降职去杭州做通判。在杭州,苏轼最常去的则是西湖群山中的各家寺院,结交了许多出家人朋友,其中关系最好的是圣山寺的佛印和尚。他俩因一盘鱼而开了一个玩笑,后来,佛印戏称这道西湖鱼为“东坡鱼”,也成为西湖名菜流传下来。
徐惜缘:又一个十年,苏轼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大的转折。因为他的诗词得罪了皇帝,坐了将近三个半月的牢,差点被砍头的苏轼,获释后带着家人来到黄州。因为黄州豆腐颇有名气,所以吃货苏东坡首先想到的是做豆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尝试。苏东坡用它来招待来访的好友,友人们尝到这独特的风味感觉很新奇,纷纷向他讨教做法,于是“东坡豆腐”便流传开来。
胡喆:当时黄州的猪肉价格非常廉价,家人买回些半肥半瘦的猪肉,精心烧制,色香俱全。苏东坡品尝后,写下了著名的《食猪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东坡红烧肉”之名和烹制的方子传播开来,最终名扬天下。
王一灿:第三次被贬,又贬到惠州,苏轼这位顶级吃货到了惠州,荔枝这等美果就遭了殃,他也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如《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那段时间,苏东坡为了解馋,去杀羊的摊子等着,等杀完羊就把没人要的羊脊骨捡回来,用水煮透,淋上一点烧酒,再放点盐烤熟,光闻着都香透了。一道新的美食诞生了,那就是“东坡羊蝎子”。
赵嘉慧、金妙涵:第四次被贬到儋州后,苏东坡在海滩的石头上发现了大量的生蚝,这对贫困潦倒的苏东坡来说,那就是天赐的宝贝。苏东坡琢磨了半直接带壳直接烤,烤熟一尝,还真香,牛羊肉都比不上这味。苏东坡可能是第一个吃烤生蚝的中国人,“东坡烤生蚝”大概也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道美食吧。在海南岛生活4年之后,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得以北返常州。抵达江苏常州一个月后,一代文豪与世长辞。
美食我来做:
实际上,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的“苏氏私房菜”多达上百种,跟“东坡”有关系的美食则多达五六百种。那时候,没有微信、没有抖音,苏东坡依然能成为顶流的美食达人。四3班的同学们在研学的过程中馋起了这些美食,在大人的帮助下也略显了一番身手。
结束语:
其实,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止诗词和美食,在他的字里行间和杯盘之余,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在人生逆境之时,苦中作乐、超然洒脱的豁达精神。苏轼,在经历了暴风雨,经历了阳光彩虹,才发现人世间上其实最真实的快乐,就是平平淡淡而简单的快乐。“人间有味是清欢。”希望我们在享用东坡美食的时候,也能品尝出这种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