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龙虎塘二小“诗国常州”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启动,三年级“十岁遇见东坡”的成长季序列活动也拉开了帷幕。三2秋白中队的队员们通过资料搜集与分享、实地参观与采访等方式,梳理东坡的常州朋友圈,宣讲并演绎东坡在常州的爱民故事,还借助学校国旗童声栏目,向全校队员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解密东坡与常州的特殊情缘,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传承东坡“爱国爱民爱生活,敢说敢为敢担当”的伟大精神。
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不定,曾浪迹全国十多个州县,这些地方不是被派去做官,就是被贬谪流放,都不是他自己选的,唯独在常州定居,是他亲自的选择。他的足迹曾遍布常州许多地方。据统计,他曾14次来到常州,与这方水土结下不解情缘。东坡先生留下了与常州有关的诗66首、词10首、散文103篇,这是他馈赠给常州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东坡雅韵”成为了常州文学一个鲜明的风格。常州,是他为自己选择的终老地。他曾说过“毗陵我里,殆是前缘”。
遇见文字中的东坡
队员们在辅导员林老师带领下,通过自主观看纪录片和资料搜集分享,了解到了苏轼与常州的深厚缘分。在资料分享与交流中,发现苏东坡与常州的缘分,要先从他的常州朋友圈说起,于是大家整理了东坡常州朋友圈的思维导图。
公元1056年,苏轼参加进士考试时,认识了三位常州的进士:蒋之奇、单锡和胡宗愈,一见如故,成为朋友。
公元1057年,皇帝亲赐的琼林宴上,坐在苏轼旁边的蒋之奇向他夸耀了家乡人杰地灵,并邀他做客常州。他欣然答应并定下“鸡黍之约”。后来,这三位一直是东坡的好朋友。苏东坡屡次被贬,晚年生活凄苦,贫病交加。给予他关心帮助最大又不求任何回报的人,正是常州的朋友。苏东坡被贬至海南时,常州老友钱世雄等专门组团不远万里去拜访他。在他年老北归时,是钱世雄为他借房子;在他病重时,是钱世雄陪伴他走过生命的最后时刻。
寻访遗迹中的东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队员们组成玩伴团,寻访了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位于前后北岸文化街区80号,青瓦白墙,曲径通幽,也叫藤花旧馆,因东坡先生住在此地时亲手种植了紫藤树而得名。这里也是东坡先生去世前最后居住的地方。墙上的《乞常州居住表》《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和事迹介绍,终老房里的摆设物件,眷君堂的雕像,还有那院子中水井和海棠,为大家一一解开谜题。
队员们运气真好,竟然遇到了苏东坡三十代后人——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副馆长苏东先生,他的讲解让大家深入了解到了东坡先生与常州的情缘。
苏东先生表示,东坡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在困境中不畏艰难、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信仰和追求理想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东坡先生在诗词中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党和国家为我们青少年创造了非常好的教育环境,希望队员们好好学习,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来为人民、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现故事中的东坡
在常州,不仅留下了舣舟亭、仰苏阁、香泉井等遗迹,还留下了许多苏东坡的传说故事。东坡先生虽然多次被贬官流放,但他乐观豁达,无论人生境遇如何,把他丢在哪里,他都能在那里发掘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或发现美食,或自创美食。四季风光流转,他把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如何将东坡先生乐观豁达、爱民如子的精神传递下去,让更多的队员知晓呢?在辅导员老师的组织下,队员们组成故事宣讲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讲述并演绎东坡在常州的动人故事。他们或配上插图合作讲述,或加上道具和服装排练舞台剧,或结合街舞进行嘻哈说唱,《除夕舣舟常州城外》、《东坡香泉井》和《折券还宅》等故事通过生动的形式让全校的队员铭记于心,东坡先生“爱国爱民爱生活,敢说敢为敢担当”的精神也深深印在队员们心中。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常州,东坡先生人生最后一个驿站,最好的文、最好的诗词、最好的美食,东坡先生都毫不吝啬赠予常州,常州便成为东坡人文精神和伟大人格的高地。本次活动中,三2中队辅导员带领队员们在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为宗旨,沿着“文化自信”的线路,进行了沉浸式参观寻访、探究学习,队员们在丰富的实践中遇见东坡,遇见世间最有趣的灵魂,遇见一位乐观豁达、可敬可亲的伟人,队员们在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立志,接力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
撰稿:林燕群
摄影:季琳、杨明武
审核:林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