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3)蒲公英中队在学校弘雅文化的浸润下,学文化,明道理。我们在各种综合性学习中见天地、长见识。这学期,我们围绕“探索东坡文化,收获成长喜悦”,开展三年级成长季序列活动。
东坡公园——初见
常州自古就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是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丰厚。古老的运河从常州穿过,河道两岸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常州依河而建,因河而兴。
东坡公园是苏东坡当年来常州的登岸之地。公园始建于1954年,由南宋的舣舟亭扩建而成。整座景区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今天已经成为常州最具代表性的东坡纪念场所。这儿古色古香,诗情画意,园林景致遍布东坡元素。我们中队打卡了诗意龙城的文化地标——东坡公园,开启“东坡文化之旅”。
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漫步园内,能找到许多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三苏苑、雪浪石、楚颂亭……它们诉说着大文豪苏轼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独占三席,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一进公园正门,是纪念三苏父子的三苏苑。苑内正中,一棵松树郁郁苍苍,墙根翠竹青青,翠竹旁一棵腊梅依石而立,松竹梅象征父子三人高洁的品格。
紧挨三苏苑的小园内耸立着刻有“雪浪”二字的太湖石。“雪自天上降,浪从海面生。何时相荟萃,却与石为名。”苏东坡任定州知州时,得到一块石头,上面有类似浪花的痕迹。他很是喜欢,还专门配了荷花形的白玉盆底座,在盆口刻《雪浪石铭》。东坡公园内这块雪浪石,玲珑雅致,中间像一挂白色瀑布飞流直下,后面几竿疏竹掩映,上面紫藤覆盖。
楚颂亭:苏东坡在《楚颂帖》中说:在常州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苏东坡当年的愿望未能实现,九百年后,常州人民替他实现了建楚颂亭的愿望。楚颂亭下面,还有刻着东坡诗词的苏子墙。碑文早已布满历史的痕迹,碑文上的文字却刻进了驻足于此的人们心中,东坡文化将代代相承。
东坡公园最受欢迎的还要数“舣舟亭”和“洗砚池”。
舣舟亭:“舣舟”二字意思是“系舟”、“停船”,当前园内的亭子是1984年重建的,亭子四角双檐九脊,建于东坡公园最高处,上面装饰着精美砖雕和木雕。亭子顶端有二龙戏珠,苍松仙鹤,神龙游鱼等图案,在亭柱上有两副对联。如今,舣舟亭已经成为东坡公园的“镇园之宝”。
1073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期间,到常州赈灾。后人为纪念他,就在其泊舟处建亭。舣舟亭建在高处,俯临京杭大运河。乾隆六次南巡,四次来常州,其中三次特意在这儿泊舟参观。第二次南巡时,乾隆为舣舟亭赐匾额“玉局风流”。
常州著名书画家钱维城,以舣舟亭为题材,绘制实景山水作品《苏轼舣舟亭图卷》。
洗砚池:常州学子大考前要干什么?一要:登一登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二要:用笔沾一沾东坡洗砚池里的清水,这样才能考取状元。据说,清代史学家和文学家赵翼不相信这个传说,结果考中的状元被乾隆皇帝调换,成了探花。东坡洗砚池位于御碑亭东北的假山旁,它很不起眼,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它。洗砚池池长1米,宽0.5米,深0.5米,以青石凿成,是苏东坡晚年洗涤笔砚之处。这处洗砚池原在东坡先生晚年借住的藤花旧馆院内,后来移到东坡公园内。
东坡雕像、仰苏阁——了解常州学派
常州是“君子之邦”,这里不仅有清丽的风光,还有醇厚的人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东坡的一生历尽艰辛,大起大落,但他豁达乐观、坚韧进取,让无数常州文人仰慕。为了纪念苏东坡,还在公园里建起一座仰苏阁。文人风骨代代相传,我们二小学子会牢记使命,端正学风。
寻觅东坡公园的智慧美学
我们小队在寻访中发现,东坡公园里,门窗墙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这些优美的图案,不同的造型风格,既能装饰,又能点景,激发我们探幽览胜的兴致。
门之景东坡公园的门与众不同,既是出入路径,又自成一道风景。圆形洞门比较常见,模仿圆月而筑,又被称为“月亮门”、“月洞门”,符合中国人的诗意情结。方形洞门能给人安定平静的感觉。花瓶形状的洞门,让眼前的景色若隐若现,更多了一份神秘感。有着花纹装饰的隔扇门,增添了东坡公园中的古典气息。由假山构成的小门,造型古朴,与景色自然融为一体。
窗之境:窗,古时称为“牖”,虽只是一方小天地,但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上不容小视。窗户除了透进阳光和空气,更重要的是如同画框一般,风景永远像画在眼前。凭栏而伫,倚窗而立,大抵是文人们最热衷的姿态之一。花鸟山石被雕刻在窗户之中,这扇窗便成了一幅雅致的画框,虚虚实实地透着光影。
墙之雅趣“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东坡的这一句诗词,道出了“墙”这一景观元素的韵味悠长。白墙为纸,翠枝挥墨,墙上映射清风树影的四季变化,意境雅趣依墙而生。
门之景,窗之境,墙之雅趣。东坡公园的门窗墙是视觉美学,也是兼具智慧与美感的文化遗产。
古运河畔,广济桥头,仰苏阁下,古老建筑里的斑驳印迹无声诉说着文脉传承。穿越千年,遇见苏东坡,遇见那个豪迈豁达的灵魂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