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间
雷雨阵阵,蝉鸣声声
雨打芭蕉,瓜香满巷
清池抱月,星河闪耀
湿热的空气拉长了夏日
送来一段闲适的诗意时光
夏至∙最早最长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作“夏至”。夏至,正午阳光几乎直射地球上的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多情的人说:“这一天,想你的白日最长,梦你的夜晚最短。”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半夏”之名也在提醒:夏天,过去一半了。光阴不可负,年初立下的目标,是否实现了一半?接下来就听听夏至的介绍吧。
夏至∙古诗赞赏
夏至的夜,朦胧也轻盈;夏夜的梦,浪漫也温柔。不知是虫鸣声带来了夏天,还是夏天带来盈耳虫鸣声?洁白的莲,池边的蛙,丛间的萤火虫,树下乘凉的人都噤了声。夏至雨点值千金,刚抽穗的早稻吸吮完雨水,随风摇头晃脑,慵懒地晒起日光浴……夏至,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听着,看着,不禁吟诵起古人的诗词来。
夏至∙调皮的影子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在古代,人们竖一根杆子,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发现正午时日影最短。后来,古人发明了圭表,观测到有一个日子的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于是把这一天定为夏至,把日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同学们对这个可感兴趣啦,太阳正好,让我们抓住这个好时机感受一下古人“立杆测影”的智慧吧!
夏至∙美好“食”光
对于北方的人来说,最出名的则是“冬至饺子夏至面”,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传说夏天吃热面,有“避恶”之意。夏至前后也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人们在夏至吃面,有“尝新”“庆祝丰收”的意思,承载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爱吃面食的同学们怎能错过如此时机呢?
南方人在夏至这一天吃馄炖,有“混沌和合”的意思。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夏至吃馄饨则又包含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瞧,同学们不光喜欢吃,还亲自上阵了呢。
在夏天炎热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想吃热的菜肴,此时凉拌菜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选择。凉拌菜的准备方法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将各种蔬菜切成适当的大小,然后加入适量的调味品拌匀即可,不仅口感爽脆,而且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绿豆汤是夏至节日最受欢迎的传统食品之一。绿豆汤的准备方法简单,只需要绿豆和适量的冰糖以及水,煮熟后即可食用。绿豆汤还可以加入薏米、百合、红枣等,提高汤的口感和健康价值。对于此等美食,同学们那可是真爱呀!
此外,荔枝、桃李杨梅等,都是夏至倾心美好的食物,有些美食季节很短,要充分尝鲜,才不负夏天。
夏至∙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
赏荷,是贯穿整个炎夏的仪式。绿叶厚了,树荫浓了,荷塘里,早莲已经绽出尖尖粉嫩的花蕊,碧绿的叶盘沾了水珠,如同承托珍珠的丝绒。夏天是奔放的,而她最轻柔的一面,全都赋予这一片清新的香气里。趁着天晴,同学们拿起设备,把最美的一幕永远地定格了下来。
夏至∙九九熬酷暑,跟着时令走
也许很多人只知道冬至要数九九渡寒,其实过去没有空调的日子,夏至也要唱九九熬暑。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夏至以后,阳光灿烂的时光便越来越短,太阳将踏上“回头路”,一路向南。夏至,一年中最长的白日梦,让我们一起迎接这个直白而美丽的世界。
撰稿│胡芝芬
摄影│四年级家长
审核│林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