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务实创新的态度,高效稳步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育心为先的原则,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的全程教育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做法:
1.优化阵地建设。
以“点”带“面”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建设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利用班级群、学校微信公众号及时向学生家长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进一步完善心理辅导室的设施设备,提高辅导室的使用率。
2.健全工作体系。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明确以德育副校长为责任人、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3.推进常规工作。
第一,以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依托,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确保心理健康课程有效落实,学科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做好计划、备好课,认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他人、能用乐观自信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困难。
第二,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充分发挥心理辅导治疗性、预防性、发展性的功能,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对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评估和干预,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并做好心理咨询记录工作。
第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根据学生发展规律特点制定主题,开展每学期两次心理团辅活动。
4.开展特色活动。
结合生命教育月活动的推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周或月活动,如心理手抄报(绘画)评比、知识竞赛、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以及各种文体活动等,营造全员心育的心理健康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 发挥社团作用。
专职心理教师组织好各班心理委员组成“心晴社”,定时带领“心晴社”成员开展活动,分发并组织成员们填写班级心理状态晴雨表,及时和成员讨论交流,解决班级内部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6.完善危机干预。
推进建设心理危机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在评估阶段可着力建设“学生心理普查评估→预警学生重点评估→高危机学生一对一专业访谈危机评估”的三阶段心理危机评估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之上,建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危机干预体系有效处理紧急情况。
7.家校社合作育心。
定期对学生家长心理健康和家庭情况进行测评与摸底,提供家长心理健康支持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合作。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机会,邀请家长们参与讲座式、沙龙式、情景体验式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年段特征,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亲子沟通方式,增进亲子关系。借助市区级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等机构对学生、教师、家长开展特色团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