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的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服务,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通过普遍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2. 针对性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3. 差异性原则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和发展相结合。
5. 保密性原则
在不符合保密例外的三个情况下,要对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学生咨询的问题进行严格保密。
三、主要工作
1.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6大主题展开,结合学生发展特点、阶段性心理困惑以及重要时间和事件节点,对心理课的内容进行调整合补充。
2.建设好心理咨询中心
完善心理咨询中心的规章制度,包括辅导室使用及管理制度、辅导反馈制度、辅导档案建立与保管制度。
个体咨询:充分发挥心理辅导治疗性、预防性、发展性的功能,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对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评估和干预,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心理档案:做好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以及针对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和完善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档案,保障一生一方案。
配套设施:完善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施,补充心理书籍、活动器材和心理仪器等,使之具备心理教育指导、咨询、辅导等相关服务功能,营造和谐、优美的咨询环境。
3.做好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工作
评估:对筛查出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心理评估,根据测试和面谈结果,确定学生的心理危机等级并分别进行不同的备案处理,更新学生的心理档案以及学校的危机预警库。
干预:根据学生所处的心理危机等级,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对于二三类心理危机的学生来说,需要对其心理状况给予密切关注,对该生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并制定防备预案,形成一生一档。
4.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研能力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与区教研院和名师工作室组织的心理问题案例研讨活动,结合日常教学和案例分析,在心理教育专门期刊上发表论文。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课题,开辟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将教学成果书面化和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