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片片落叶已是秋。为激活、唤醒、鼓舞和点燃孩子们的英语思维,9月22日下午,在曹丽娟老师的主持下,全体英语组教师齐聚学科研究室,聚焦“RS英语”场景理论,开展本学期第三次英语学科组活动。
导读:聚焦“在场”与“在思”
建构场景是为了学习,但场景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思维。本次活动首先由曹丽娟老师围绕“RS英语场景学习”的价值进行了理论分享:关注儿童发展的关键能力;让学习回到真正发生的地方;聚焦儿童学习“在场”与“在思”的问题;促进思维与情感融合的完整学习。接着曹老师理论联系实际, 把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过程等诸多因素整合起来,让大家明白儿童既是场景学习的参与者,也是场景学习的建构者。书本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成的,现实中,我们教师不应忽视儿童思维的特点,使孩子们的学习被束缚在字母世界之中。要用“有温度的思维”,表明我们的场景学习的教学主张。
探讨:建构“温度”与“思维”
学习场景指向儿童的学习,它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场所或环境,而是有其特定的教育意蕴。那么如何建构有温度、有思维含量的学习场景呢?各教研组针对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三、四英教研组认为评估一个高品质的学习场景,通常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量:学习场景具有时空灵活性;学习场景具有任务驱动型;学习场景离不开儿童主体参与;学习场景呈现多维的链接性。五、六英教研组提出学习场景是指向儿童学习、注重思维连接的特定学习时空。场景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我们的探索与研究可以着重于四个方面的学习场景的建构:课堂、场馆、E时空、家庭和社区。
深入:提炼“脉络”与“精髓”
活动的最后,耿周霖主任总结了场景学习的三种模式并建议老师们细读场景学习的相关理论。用心查阅资料后,老师们纷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提炼出场景学习的“脉络”与“精髓”。
本次活动为接下来的实践研究理清了思路,为场景研究的继续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对确实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各种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撰稿:曹丽娟
摄影:刘文英
审核:恽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