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次阅读就是一趟心灵之旅。
2024年是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重要之年!今年,我们已共同走过了“新基础教育”30周年(1994-2024)的创业之路,也共同经历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20周年(2004-2024)的创建之路。为纪念这两大周年活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决定面向全国生态区发起和举办“重温来时路,奋进新征程:‘新基础教育’全国生态区读书分享接力活动”。
我校青年教师都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会后还发表了各自的读书心得:
李彦老师:本次活动许多位校长介绍了自己从阅读中学习到的对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顶层设计。作为新教师的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他们的阅读经历与感悟却让我收获颇丰。
第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应当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管处于何种层次,不管取得何种成就,都要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
第二,读与思,思与行是并重的,且是并行的。阅读是对思想的锻炼,带给我们的是理论知识与对事物新鲜的认识。但并不能够自觉外化,所以我们需要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反复思考推敲。这样才能真实有效地把学习到的新知识充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第三,要反复阅读。正所谓温故知新,每个阶段的阅读感悟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要反复读,不断的在实践积累中理解新的理念与知识。
袁媛老师:今天的读书分享让我收获颇丰。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这是“新基础教育”对课堂教学底线式的要求。其中“扎实”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丰实”的概念也让我不断思索,在课堂中要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田静老师:听完本次阅读分享,我有很多收获。新基础中的“理想好课”的标准:首先要清晰的是“应该’而后是“如何”,最后呈现的是“实践形态”和效应。三个层次都立足“新基础教育”理念,都要关注整体,还要体现不同层面的具体转化。
1.“应该”层面要体现“新基础教育”的改革立场与价值追求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表达,弄明白“我是谁”,把握“新基础”的独特个性。
2.“如何做”的层面,应该站在教师立场提出要求,把握好“设计——重建”的全过程。在每个环节上都把握住核心问题,把握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这样才能不琐碎而有系统。
3.“实践形态与效应”要站在第三者和主体提升的角度去看,它是可见的,包括整体式的感受和可评价的。
刘小丽老师:学习了此次读书分享会的直播,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次阅读分享的老师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基石,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新基础教育丛书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和创新性,鼓励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通过情境教学、项目学习等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同时,书中还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鼓励我们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与他们共同成长。
通过这次学习,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实践。我意识到,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个性发展。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总之,新基础教育丛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实践,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王巧凤老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源头活水”来自“书中”的涓涓细流。在姚校长的分享中,我明白了精读的重要性,让我们有了阅读框架。刘校长关注到了当代学习的变革与认识,体会到教育理论对实践指导的力量,明确了实践的路径。让我明白了读书需要结构化地读,将目录思路进行整理。教师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王洁老师:在本次学习过程中我对新基础教育的内生意义产生了一些思考。教育内生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需要教育系统内部成员具备开放的思想、前瞻的视野和创新的精神。需要我们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路径有明确的规划,对现实困难和挑战有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发展创新意识,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合完善自我教育理念。
许逸超老师:刘厚萍校长提出的“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和教师存在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现在的科技发展如此之迅速,AI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模拟甚至超越教师的教学能力,那么正如书中所说“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在人工智能的时代里,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我们要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思路。只有这样,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才会更加凸显和重要。
人间四月,
春暖天艳,
书香氤氲。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
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在阅读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阅读中培育人民情怀。
—在阅读中涵养道德情操。
—在阅读中树立文化自信。
撰写:栾亚楠
审核: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