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本周三(10月23日),我们将迎来“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将变得更加寒冷,昼夜温差也将变得更大。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过后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霜降知识,解锁冬日序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万;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图02)
霜降雅事,共赴秋之盛宴
饮酒赏菊: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
吃柿子:很多地方有吃柿子的习俗,这是因为被霜打过的柿子更红更甜,有些地方还有“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感冒”的说法。
吃鸭子:在闽南、台湾地区,霜降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北方常说的“贴秋膘”。闽南有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吃萝卜:老人常说“霜降萝卜,立冬白菜”。霜降以后,萝卜的口感十分的甘甜,而且营养物质积累的感刚好,吃它可以增强体质,抵御严寒,不管是炒炖蒸凉拌都是很好吃。
吃牛羊肉:霜降时节,气温骤然下降,正适合吃一些牛羊肉“进补”。《本草纲目》记载,“黄牛肉味甘,性温,可以安中益气,养脾胃,补益腰脚,止消渴及唾涎。”“羊肉味苦、甘,性大热,可壮胃健脾。”天气寒冷,不妨适当进食一些牛羊肉驱寒保暖。
六年级的同学们也不想错过这份美食盛宴,纷纷品尝秋日的味道。
霜降绘秋,尽享秋日终章
同学们在霜降节气到来之际,开展了霜降主题系列活动。深秋是一幅多彩的画卷,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想要留下这场秋景,绘秋景,颂诗词,做树叶画……
霜降“三防”,轻启冬日序曲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我们也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养生策略,增强体质,为即将到来的严冬做好准备。
一防秋燥: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霜降时节属于凉燥,主要表现为口干、鼻干、皮肤干燥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包括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蜂蜜、萝卜等,同时保持适量的运动和增强抵抗力?。
二防秋郁: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落叶落果,万物萧瑟,人们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预防秋郁的方法包括保持乐观心态,参加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等方式释放压力。?
三防秋寒:随着霜降的到来,气温明显下降,寒意渐浓,这个时节前后不再适合“秋冻”。我们需要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和胃部,以免寒邪入侵,导致生病。
霜降时节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希望的时节。在这个时节里,让我们共同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魅力,享受美好的生活时光吧!
撰稿人:蒋宁
摄影:各班班主任
审核:黄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