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星期三
乙巳蛇年 二月初六
惊,蛰启也。雷声作而百虫醒,震卦应而农事兴也。
惊蛰节气介绍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生命张力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解》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此时阳气升腾,春雷始鸣,似天神执槌击响天鼓,蛰伏地下的虫蛇闻声惊起,冻土酥软,草木舒腰,天地间一场盛大的苏醒仪式就此启幕。
古人以惊蛰为农耕序曲,“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犁铧破开春泥,种子坠入温床。而民间亦衍生出诸多习俗。这些习俗,或藏养生之道,或蕴趋吉之思,皆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炽热祈愿。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春雷惊破冻土,暖风催绽桃夭。枝头粉蕊初舒,如胭脂点染山野,似云霞晕染人间。
二候仓庚鸣:柳浪闻莺声碎,林间漱玉音清。黄鹂振羽梳翎,衔金声玉振之歌,唤百草千虫同醒。
三候鹰化为鸠:苍鹰敛翼归云,布谷振翅啼晨。猛禽隐迹林壑,仁鸟衔春劝耕,阴阳交替化育新生。
惊蛰习俗
一、食梨润春:
一梨入口,清甜润燥,寓意“离”别冬寒,迎接新生。
惊蛰日,民间素有“吃梨”传统。梨谐音“离”,寓意与冬寒、疾病、晦气分离。此时春燥渐起,梨性甘凉,可润肺生津,顺应自然养生之道。北方有谚:“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孩童食梨时,长辈常笑言“咬春”,以一口清甜唤醒身心。
二、祭白虎化是非:
以纸绘白虎,朱砂点额,祈愿远离口舌之争。
古时惊蛰日,百姓以黄纸绘制白虎,或以艾草扎虎形,蘸朱砂点其额。传说白虎主口舌之争,祭之可化解是非。闽南一带至今保留此俗,孩童额间点红,祈愿“虎口不伤人”。
三、蒙鼓皮应天时:
雷神擂鼓催春,人间蒙鼓制器,声声呼应天道。
《周礼》载:“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古人认为雷神于惊蛰击天鼓,故人间于此日蒙制新鼓,以声应天。农人亦敲打铜器、瓦瓮,呼喝“惊蛰到,害虫跑”,驱赶田鼠害虫。
四、吃炒豆醒百虫:
嚼碎灾殃于唇齿,五谷丰登之愿寄于烟火;戏谑困厄于谈笑,化刚为柔之智隐于方寸。
山东、陕西等地,农人将黄豆、芝麻以糖炒制,称“炒虫”。孩童嚼食时模仿嚼虫声,大人笑言:“吃了炒虫,地不招虫!”田间亦撒炒米,祈愿害虫远离庄稼。
除此之外,家家户户还会制作时令春菜。下面来看看小朋友们制作的美味春菜吧!
惊蛰诗词
除了以上惊蛰习俗,从古至今还流传下不少与惊蛰有关的诗词,接下来就一起聆听小朋友们的郎朗书声吧!
除此以外,小朋友们还通过黏土画、小报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惊蛰的喜爱,一起还看看他们精美的作品吧。
春雷乍响,万物初醒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前路虽长,步履不停
去拥抱新希望
去追逐新梦想
愿二小娃们如春芽破土
与更好的自己相逢
撰稿|戴纯一
摄影|三年级家长
审核|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