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创学校“弘雅”文化 赋能全域优质发展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地处常州智能传感小镇,西依藻江,南邻高铁,沃野环绕,小桥流水争俏。
回顾建校历史:2017年初,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开始筹备。钱丽美校长和学校行政团队在新北区教育局、龙虎塘街道的领导下,以“新校设计建设好、两校稳定分流好、新校高品发展好”为三大目标,踏上了新校建设的征程;同年,以全体行政和各科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新校建设设计院”全面介入新学校的设计过程;2018年基建工程开始,钱丽美校长和相关教师参与工地例会七十多次;2019年,在前期充分调研、尊重教师选择的基础上,两校师生平稳分流,获得各界的一致好评。2019年8月28日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顺利启用,两年以来,传创弘雅文化、聚化优质资源、推动学校全领域的内涵建设和优质创建,以文化立校,从而成就一所地区文化名校。
一、“文以载道”——指向立德树人的学校文化建设
龙虎塘二实小总投资2.14亿,占地面积43313平方米,建筑面积39623平方米,主要建筑物包括行政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食堂、体育馆、地下车库等。建成了“少儿国学馆”、“诗意盆景馆”、“常州吟诵馆”、“美食体验馆”、“翰墨弘雅轩”等多个特色场馆,以“空中花园”、“樱花大道”、“智慧农场”、六百人报告厅、下沉式“龙娃剧场”、各学科教学研究室为项目学习、研究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是新北教育重点打造的高品质学校。
(一)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生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是一种愿景,也是一种环境。学校文化不是无源之水,需要学校立足校情,本土创生,凝聚智慧,主动挖掘,在传承中创生。
新的学校,文化的起点在哪里?文化的愿景是什么?是全新的从零开始?是传承?是创新?谁说了算?学校党支部在钱丽美书记的领导下,与全体教师一起,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开始了学校文化的创建与探索。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发调查问卷、开展教师论坛进行了学校文化的研讨;我们邀请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九俊院长、王彦明博士、南师大的吴永军教授、传统文化协会的陶继新先生等专家学者,进行反复论证,确立了在传承中创生的思路,确定了以“让生命诗意地栖居”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传承百年的“循理德泽”为校训,以“诗意栖居、智慧人生”为发展愿景,打造“弘雅”文化品牌。在此过程中,我们全体教师由下至上、由上而下进行了多轮的研讨,明确了各理念的界定、内涵,加强了领导、家长、教师对新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
(二)学校文化的科学解读
学校文化是一种系统化、立体化、内涵化的整体设计,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解读与拓展。我们三位校长带领“课程教学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服务保障中心”三大部门的10名中层行政人员,与全体教师一起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学校文化论证。在此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必须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必须尊重学校的历史溯源、必须符合区域的发展特色、必须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向”四大原则,对学校文化整体构建与解读。
1.校训:循理德泽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地处长江支流藻江河畔,所在位置原名“仙龙山”,属“崧泽文化”时期遗址,出土文物石斧、陶罐、腰型斧等都藏于武进博物馆。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崧泽”二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源头”。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由龙虎塘实验小学分设而来,原创建于1913年,前身为“循理德泽合设第十初等小学校”。在这个历史追溯中,我们确立了新学校的国学文化特色,确定了以“循理德泽”作为学校的校训。无论是“循理”还是“德泽”都是一种理想追求。循理,有良知、讲仁爱、探究天理;德泽,阳春布德泽、为生民立命、兼济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成长提出的高标准培养目标。
2.办学理念: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学校文化的建设应该是渊源流长,一脉相承的。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以“让生命诗意地栖居”为办学理念,是由原来龙虎塘实小的“为诗意人生奠基”传承而来,新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生。诗意,既是对所有人的美好生活的祝愿,也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诗意,源于对生活的本真的、审美的理解与把握。诗意地栖居亦即诗意地生活,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
3.核心文化:弘雅
学校文化是需要文化核心词的,这个词应该是一个具有学校文化所有外延的关键词,贴切而易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弘道”者;我们学校20年的古诗文教学研究让我们的教师与其他学校的教师有了一个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文雅”的特质。从这两个方面来讲,“弘雅”是我们学校教师的行为本质。弘者,大也;雅者,德行高洁。具体到课程与课堂而言,是指大学科观、大课程观,立德树人;对于教师、学生而言,则是培养具有大胸襟、大情怀、大视野、品行高洁的人。
4.教育愿景:诗意栖居、智慧人生
我校的教育愿景“诗意栖居,智慧人生”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校本化解读。“诗意栖居”是对人的生存的一种理想化状态概括,要想实现这个理想,需要拥有“人生智慧”。“智慧”是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等,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多种能力。“智慧人生”既是对愿景的一种再具体化,也是我们实现愿景的教育路径。
(三)学校文化的化境育人
虽是新建学校,但学校秉承了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特别是受到少儿国学课程研究成果的影响,整体设计理念“特色鲜明、功能前瞻,开放互动”,有浓郁的国学味道。学校秉承了百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近年来“少儿国学”课程研究成果的润泽,充分挖掘建筑空间的育人价值,以“典雅、共长、前瞻”为特征,使用功能融入了面向未来的时代特征,空间使用体现了人文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环境文化进行了二度设计,使学校部分特色场馆和空间与历史文化结合得更加紧密,让文化与环境融为一体。我们打造了“五大文化群落”+“十大国学特色场馆”,以现代建筑新中式装饰风格,使学校文化中的“国学意韵”更加浓郁。
1.“崧泽文化源泉”。学校正对大门处,我们建造了一个富有江南园林韵味的假山喷泉水景,迎面的一块石头上镌刻“崧泽”两字,意为我校所在地最早期的文明源头,使学校文化可追溯到5300年前。这也是我校以国学为特色,彰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理念的源泉。
2.“商周文化大厅”。进入学校文化轴主线,首先入眼的是“江苏省少儿国学课程基地”的亮化标志,周边墙面饰以“编钟、鼎”等文化符号。整个大厅改造成开放式国学经典阅读空间,与室内图书馆衔接,成为“少儿国学主题阅览区”。大厅的另一侧与“龙娃剧场”相联通,学生可在其中演绎“上古神话剧”、举行“诗词擂台赛”等特色活动。
3.“春秋文化广场”。把原先的一个室外小舞台改造成了“尊师重道台”,在这里举行“新生入学拜师礼”、“十岁成长赐字礼”、“新教师入职宣誓礼”等仪式。广场周边饰以春秋时期的马车图案,悬挂名家名言,意为激励学生追寻诸子百家争鸣的探究精神。
4.“唐宋诗词连廊”。长廊以唐诗宋词为关键元素进行装饰,连接“诗词创作馆”和“常州吟诵馆”,聘请常州吟诵传承人和常州诗词协会成员进行教学。全力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常州吟诵”专用教室,完善现代化教学设备,实现教学、录制、展示、交流等多种功能。让古老的吟诵艺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完美传承与创生。
5.“明清文化区域”。以明清文化风格改造“传统美食馆”、“翰墨弘雅书法轩”、“诗意盆景馆”。在二实小综合楼二楼建设了一个国内首创的集诗词创意盆景制作、教学、实践体验、展示、评价为一体的专用大平层阳光房,满足诗意盆景创作课程的实施,便于诗词学习与创意盆景的实践融合。
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创造性地构建特色课程、主题活动。“少儿国学”课程已经申报成为江苏省文化建设工程项目,并高质量通过视导评估;其中的“创作诗”、“常州吟诵”、“诗意盆景”等课程也都在相应特色场馆进行教学。我们在“智慧农场”的基础上创设的《开心农场养成记》《米粒狂想曲》先后获得区少先队活动特等奖、市级现场展示。我们还在“尊师重道广场”校本化地开展“新生入学拜师礼”、“十岁成长赐字礼”、“新教师入职宣誓礼”等主题活动。这些课程与活动,真正将场馆与人联结在了一起,让受教育的“人”,在环境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在明年创建“新优质学校”期间,我们还将对学校进行第三期文化建设,以“构建培育弘雅品格的多维德育场”和 “智慧科创文化”等营造多个主题学习文化群落,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也体现了化境育人、人景合一的环境文化育人理念。
二、“文化津梁”——构建弘雅文化下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是应该与学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互相契合的。我们把“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等国家课程理念与“让生命诗意地栖居”的办学理念融合,让课程实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落实国家课程,制订课堂教学规程。
文化—课程—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国家课程的关键所在。学校文化只有在课程与课堂中真正融合,才能使学校文化落地。我们构建了“向美、挑战、生长”的弘雅课堂规程,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国家课程在弘雅课堂中栖居。
我们从课堂教学理念、教学主体定位、教学方法变革( “玩”中“学”)三个层面进一步优化,实现日常课堂转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所需具备的“向美”,是课堂教学中对“向上、向真、向善、向美”追求的概括;课堂教学中的“挑战”,是指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中要始终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生长”是指课堂教学最终要指向学生的成长,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拥有愉悦感、成就感、收获感。
通过努力,我们已经成为“新北区教科研基地”、“新北区数学学科基地”、“新北区语文、数学优秀教研组”。
2.开发校本课程,创生“三少”特色课程。
我们以“经典、创生、融通”为原则,在国家课程的统领下,拓展性开发了特色校本课程——“三少课程”。 “少儿国学”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少年硅谷”注重科技特色,让孩子面向未来;“少儿玩伴”注重团队建设,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目前,作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少儿国学课程构建及实践探索”,我们创设了“馨竹诗联社”创作课程、国家非遗“常州吟诵”课程、“诗词创意盆景”课程、“翰墨弘雅书法”课程,还有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如与美术融合的“留青竹刻”、“纸伞画”、“扇面画”等,与音乐融合的“诗词咏唱”、“民族舞蹈”、“传统戏曲”等,让孩子在课程里培养传统审美与生活情趣。
自2019年8月,被批准成为江苏省学校文化建设项目以来,我们承办了江苏省“童心里的诗篇”诗歌咏唱巡演、“大道至简少儿国学全国名校名师云端论坛”、“第十二届全国教育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等三次省级及以上大型研讨展示活动;组织了“弘雅杯”首届全国小学生绝句创作比赛。在今年的省课程基地专家视导活动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同时特邀我校协办2021年的省级课程基地现场学习活动。
我们依托“少儿玩伴”课程开展的“构建培育弘雅品格的多维德育场”已经申报成为“常州市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在此基础上,正在申报省级课题。
我们的“少年硅谷”课程,融入“未来教育”元素,以“泛在读写”、“AI数学”“STEAM课程”“英语RS项目学习”等,让学生面向未来,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
三、“文心雕龙”——弘雅文化让学校与师生和谐共生
践行学校文化,目的是为了让师生在学校内和谐共生。我们以共同愿景为导向,引导师生共同成长。我们把师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结合起来,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1.“浪漫、睿智、弘毅”的弘雅教师特质鲜明。
我们提炼了弘雅教师的特质,这里的“浪漫”特指教师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望,追求卓越的情怀。“睿智”意为聪慧,明智,有远见,这里是指教师需要有高超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艺术,极富教育智慧。弘毅是指宽宏坚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教师们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在学校弘雅文化的润泽下,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有情趣的团队文化,呈现出跨越式的成长。学校目前有钱丽美、荆亚琴、林燕群三个区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并成立了九个校级名师工作室,通过“共读”、“共商”、“共研”“共享”“共建”,推动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共同发展。
近四年时间里,钱丽美校长获评“常州市特级校长”称号;许华章出版专著《经典诗文玩中学》、童话《四十魔镜》、被江苏电视台 “我爱古诗词”栏目聘为文学顾问;费菊媛老师被聘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诗歌教育研究中心客座讲师”。市区五级梯队骨干教师及市区骨干班主任共47人,占比40.5%;张玲获“省级蓝天杯一等奖”,巢杨希、黄莺、周敏颖、黄汝群等52人次在省市区级竞赛中获一、二等奖;荆亚琴获“市十佳教师”称号,吴静娟获评“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林燕群获评“市师德标兵”,黄汝群获评“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
2.培育文雅、智慧、坚韧的弘雅学生。
我们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文雅”一是指温文尔雅,温和有礼貌、讲礼仪;二是指文教,文才出众。“智慧”是指学生有高级的综合能力。“坚韧”是指学生在遭遇身体及精神困难、压力时,坚持而不放弃的忍受力,即面对危险与灾难时精神的坚定、坚强的耐受力、勇气和后劲。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此三者不可或缺。
我们整合“家、校、社、企、政”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下,打造“培育弘雅品格的多维德育场”项目,在实践中尝试打通校内外时空,融通校内外四大场域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开展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探究、基于挑战的学习。学生邵浾杨、丁沐曦等《关于利用AI图像智能垃圾分类装置促进垃圾源头分类的建议》获江苏省共青团委举办的“少年科学院”评聘活动二等奖。学生参加市区级作文比赛获一等奖,合唱、舞蹈、朗诵作品获多次荣获市、区级中小学艺术节一等奖,田径、足球比赛获区级一等奖,英语整班朗读获区级一等奖。
3.文化的力量促进学校从“优质”走向“新优质”。
我们打造“弘雅教育生态圈”党建品牌,在学校文化的浸润下,我们创新了管理机制,以“引领、激发、主动”为原则,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变革,让学校管理从经验型、制度型管理提升到文化管理、润物无声的更高境界,完善、优化学校管理,在坚守教育信念的同时,使学校管理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意蕴。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显性校园文化优良,管理队伍、运行机制、实践应用和建设成效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荣获了2019年度新北区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成功申报为“江苏省智慧校园”、市级“绿色学校”、“装备示范学校”、“节水型学校”、“常州市新优质学校”、“常州市优质学校”。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先后迎接了常州市原市长丁纯、新北区原书记周斌、原副主任完利梅等领导来校视察、现场办公,得到了对学校建设工作取得成果的肯定和赞誉;2021年“六一”期间,常州市原市长、现任市委书记陈金虎同志携市委、市政府等四套班子以及区党工委、教育局领导到学校进行专项调研与慰问,对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师生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赞许。 学校特色文化与各类主题活动成果被《扬子晚报》、《环球时报》《人民网》刊登;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常州电视台三次专访;众多主题活动在“学习强国”、“省少先队公众号”等新媒体推广;学校先后迎接了省、市、区各级领导视察,“广东肇庆名校长培训班”、“安徽铜陵市校长国培项目”等参观学习,江苏省内、上海、广西、陕西、安徽等地同行的参观学习交流数百人次。
我们开启的是一段新的教育里程。我们将不忘初心,凝心聚力,携手同行,在“弘雅文化”的引领下,以文化立校,赋能全域内涵发展,使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内涵丰厚的现代化新优质学校。